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土家族哭嫁。但这种哭,不
是真正意义上的哭土家族哭嫁,而是哭唱,很有意思。一般来说,新娘在结 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土家人还把能否 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对家中每位亲
人要哭唱一首,来一位亲朋又哭唱一首土家族哭嫁;遇上陌生人来也要哭 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哭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 “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 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
桃花源地区的土家姑娘出嫁是用哭声迎来的,被称做 “哭嫁”。在结婚前半个多月新娘就开始哭,有的要哭上一个 月。他们把待嫁新娘能否唱好哭嫁歌,视为衡量女子才智和 贤德的标志。“哭嫁”实际上是唱哭嫁歌。这样的歌有“哭父 母”、“哭哥嫂”、“哭姐妹”、“哭梳头”、“哭辞祖宗”、“哭 上轿”等。
新娘对家中的每位亲人都要唱一首,来一位亲朋 也唱一首。即使家里来了陌生人也要给他唱,几乎是每做一 件事都要唱哭嫁歌。哭嫁,是旧社会妇女婚姻不自由的产物。在新中国成立 前土家族的婚俗很落后。结婚的女性无选择的权利,无论哪 家女子,只要被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鸣放,就 算定了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
“哭嫁”,就是源于这种对 罪恶婚姻制度的控诉。哭嫁歌有传统唱词,也有即兴创作的。它所表达的有的 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如“红花开时离枝去,爹娘养我枉 操心”;有的是表达与亲人离别之情的,如“花儿红,叶儿 青,只有哥嫂最操心。哥妹今天各分手,堂前双亲你孝敬”; 有的是对封建婚姻的控诉和对自由婚姻的向往的,如“左脚 踏进阎王殿,右脚踩进烂泥坑”。
待嫁姑娘的婚期愈近,哭 得愈悲切。上轿之前,更是哭得嗓子嘶哑。哥哥将其背出门 时,她便用手捶着哥哥的背唱道:“哥哥呀,哥哥呀,你为什 么这样狠心,背我往火坑里送?你为什么要帮人家的忙?你把我背到深潭里倒了吧,让我变只鱼儿,游到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去吧! ”这是在用哭来表达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今天,妇女获得了解放,婚姻得到了自由。
虽说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还要哭嫁,但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失去了往昔的哭嫁内容而成为一种仪式了。
哭嫁,又称“打油”,是土家族典型的婚俗。
历史上,土家族早就有能歌善舞的美称,而今,又以“歌 舞的海洋”而闻名于世。在土家民间,不仅平时办喜事,办丧
事,薅草,赶骡马时要唱歌,而且姑娘出嫁时还必须唱“出嫁 歌”。它把迎娶嫁送的喜悦与哀怨悲凉结合在一起,这似乎是极 为矛盾的,不和谐的,但土家人却习以为常,时代沿袭。
过去,土家姑娘在十二三岁时,就要开始学哭嫁,以免出嫁 时哭得不好招人笑话。会不会哭,尤其会不会说或唱,便是衡量
一个姑娘聪明与否的标准。
哭,有各种各样的哭,如哭祖宗,哭父母,哭姐妹,哭出 嫁,哭上轿等。哭嫁一般在婚前三天或七天开始,长的有半个月
甚至一个月前开始的。
每晚天黑时开始哭,亲邻少女妇妪亦来陪 哭,这在全村都视为一件大事。进入哭嫁的重点阶段时,邻乡近 村,凡沾亲带故的,都要摸黑路来新娘家陪哭,这种风俗有个美
妙的名字叫“赶哭”。那些赶哭的姑娘就叫“油妹子”。
哭嫁的内容很多,有骂媒,哭爹娘,哭打发,哭戴花,哭开 脸,哭安席,哭嫁妆等。
所以,到湘西的山寨,只要逢遇好日
子,都可以看到哭嫁的热闹场面:新娘用手帕捂着脸,哀哀哭着 “骂媒人”。“豌豆开花荚对荚,那背时媒人乱嘴巴;绵藤开花一 根茎,那背时媒人乱舌根……”而媒人呢,笑眯眯地站在一边,
不恼不怒。“新娘又没去婆家,怎么抱怨我媒人胡说八道,介绍 一个丑八怪的新郎呢?她是怕丑拿媒人开涮。
”于是,媒人也在 新娘的骂声中不失时机地插上几句:“燕崽崽大了它出花楼,狗
崽崽大了它往外走,要是我再隔那年把两年不多嘴,只怕你抓住我不放手,跪在我面前磕响头……”两人一哀一喜,一恼一笑 的神态,乡土气息极浓而又风趣的语言,逗得乡亲们笑得前翻
后仰。
哭嫁习俗,从民俗学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它与远古的抢亲是 一脉相承的。父母看着自己辛苦拉大成人的女儿即将离开自己,
女儿想到自己慈爱的父母以后难以见面,悲从喜来,也就在所难 免了。与其有泪无声地泣,不如有声有泪地哭,哭者动情,听者 也为之动容。
过去,土家山寨女儿哭嫁,都必须穿一件哭嫁衣。哭嫁衣是 由寨子里头人或富人出资特制,一遇哪个女儿哭嫁,就借来穿
上,哭完后又退回统一保管,如此代代相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