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二月五丈原,诸葛亮率全国10万大军从斜谷出发前去伐魏,并派遣使者 前往东吴商议联合进攻。

诸葛亮到达郿县,大军驻扎在渭水南面五丈原。魏军司马懿率军过河,并沿河筑营抵抗诸葛亮。 司马懿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发,依山往东进发,那么形势危险;如果向西前往五丈 原,我们就高枕无忧了。
  ”诸葛亮果然在五丈原驻军。

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肯定会争夺北原,我们应先取此地五丈原。”许多人不认同此 议,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连兵,断绝长安与陇西的通道,会导致民情 不安,不利稳定大局。”司马懿便派郭淮驻防北原。
  堑壕和营垒尚未筑成,蜀军就已杀来,郭淮带 兵迎战,击退了蜀军。诸葛亮以前出兵,都因为粮草不足才未成功,此次让部分部队实行屯田, 作为长期驻军的基础。屯田的士兵和渭水之滨的百姓相安共处,百姓安居乐业,军队不生私弊。

司马懿同诸葛亮对峙百来日,诸葛亮屡次

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战。
  诸葛亮就把妇女用

的服饰赠予司马懿,以示羞辱;司马懿恼羞成

怒,请求应战。

魏明帝派遣卫尉辛舭去节制司马懿的行

动。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到来,敌人

定不迎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无意迎战,因而才向朝

廷请求出战,是要向部下表示自己不害怕出战

而已。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如果他真能够打

败我,哪里还需要向魏帝请战呀! ”

诸葛亮遣使司马懿,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

葛亮的睡眠、饮食和事务多寡,而不打听军事的

消息。使者回答说:“诸葛先生早起晚睡,事事

亲为;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对别人说:

“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劳,身体坚持不了多

久的!”

诸葛亮病重,后主派遣尚书仆射李福来军

营探病,并咨询国家大事。
  李福和诸葛亮谈完

话,离去几天后再次回来。

诸葛亮说:“上次我们虽然谈了一整天,有些事却还没有交代,所以你又回来询问,以后凡事 询问蒋琬。”

李福道歉说:“请问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当重任;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担当重任?”

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
  ”

李福又继续询问,诸葛亮没有回答。

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马撤退,有人将此消息泄露给了司马懿,司马 懿率军追赶。姜维让杨仪调转战旗顺序,擂响战鼓,像是要向司马懿进攻。司马懿见状,命令军 队后退,驻扎原处,于是杨仪结阵离去,进入斜谷之后才发丧。
  百姓为此事编了一句谚语说:“死 诸葛吓走活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

司马懿听后,说道:“我只能猜测活着的诸葛亮,不能够猜测死了的诸葛亮。”司马懿前往蜀 军军营察看,感叹说:“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追到赤岸没能追上蜀军,于是率领军队返回。
  

大军返回成都。朝廷宣布大赦,赐诸葛亮谥号“忠武侯”。以前,诸葛亮曾和汉主说:“我在 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供给家人衣食完全没有问题,我也不另置产业来增加收入。我 死的时候,家中仅够小康,决不置办家产而辜负陛下。”最后真的就像他说的那样。
  
  

丞相长史张裔曾称赞诸葛亮说:“先生行赏不会不留意生疏之人,处罚不宽恕熟悉人,封爵 不乱给无功之人,刑责不因为权贵而免除。这正是无论贤愚都能够忘身报国的原因啊!”

蜀地民众请求为诸葛亮建庙祭祀,后主没有准许。百姓就常在路边祭祀。步兵校尉习隆等 人向后主建议:请在沔阳诸葛亮的墓边修建祭祀之庙,使百姓不必再私下祭祀,后主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