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临死之前,上书给刘禅:“我如果死了,国家大事适合托付于蒋琬。”刘禅遵照诸葛亮的嘱托,任蒋琬为尚书令蒋琬理政、大将军,封安阳亭侯。
担任东曹椽的杨戏蒋琬理政,蒋琬每次找他商议公事,他不是躲在家里不见,就是置之不理,一副清高自傲的样子,弄得蒋琬十分难堪。
于是有人向蒋琬进言说蒋琬理政:“杨戏这样傲慢无礼,分明是看不起大人,您就教训他一下吧。”蒋琬心平气和地解释说:“我了解杨戏,他不是那种口是心非的人,所以我们在一起议事时,他不愿违心地同意,如果公开表示反对,又显得我的意见不对,影响我的威信。所以,他只好沉默不语,这样做,正是他认为最恰当的办法。”蒋琬这一番体谅他人的谈话,后来传人杨戏耳中,杨戏非常感动,与蒋琬的关系缓和了许多。
蒋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受到蜀国上下的尊重。人们也因他才智超群,治国有方,把他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合称为“四相”,又被誉为“四英”。
火烧赤壁之后,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随刘备人蜀,初为广都(县)长,而常感不 展其志。一日,他梦见门外有只鲜血淋淋的牛头,惊醒之后心中十分惶恐。后来,他 听说赵直解梦之术高超便立刻将他接到家中,让其为自己解梦。赵直听后看了看蒋琬,见其表情烦优,随即笑着说:“不必过虑,此为大喜之兆 啊,你要当高官了,将至三公之位! ”蒋琬疑惑,便问何以见得,赵直解释说:“夫见血 者,事之分明也。事之分明者,立可见也。牛头鼻头者,皆公字之象也。东家必当至 公。”蒋琬听后终得以心安。事后,蒋琬果真被任为什邡令,后又升为大司马,位居三 公之列。
与绵阳东山(富乐山)遥相对应的是绵阳的西山风景区。山脊 上有一座古墓十分引人注目,它就是蜀汉名臣蒋琬之墓。蒋琬字 公琰,三国时零陵湘乡(今湖南)人,很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临 终时曾向刘禅推荐为宰相继承人。诸葛亮率军北伐时,蒋琬负责四川后勤工作,主持粮草、兵源供应。
诸葛亮去世后,他以大司马、 安阳亭侯的官职镇守汉中,后迁至涪城(今绵阳),并死于戍所, 时为蜀汉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蒋琬死后就地葬于西山之巅, 与刘备入蜀驻扎之东山成犄角之势。蒋琬墓历代曾经历过多次毁损,现墓为清道光二十九年(公 元1849年)重新修复。
墓呈八角形柱体,全用石条砌成。墓顶呈 覆罐状,高约4米,周长约25米,远望如将军头上所戴之头 盔,又像是一座巍然屹立于山梁上的堡垒。20世纪80年代又新 修了墓的前门、后亭、围墙及亭侯祠。墓园及祠堂内松柏林立, 花木繁茂,显得庄严、肃穆。。祠内有蒋琬生平事迹展览和髙达 3。
5米的蒋琬铜像。蒋琬墓门额和亭侯祠匾额分别为书法家魏传 统和张爱萍将军所书。
蒋琬(?~246年)东汉末年零陵郡人(今属湖南永州零陵人),三国时蜀国大司马.字公琰,少以才闻名于郡县,随刘备入蜀.刘备称汉中王时为尚书郎.后主时,诸葛亮辟为东曹椽,举茂才,迁参军,又迁长史,加扶军将军.诸葛亮卒,进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后封为安阳亭侯,接替诸葛亮为丞相.
蒋琬(?~246),字公琰,三国湘乡县(今双峰县井字镇)人,少时,蒋以才名闻于郡县。
赤壁战后,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县)长,而常感不展其志。一日,刘备出巡广都,见其“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大怒,欲严刑处死。军师诸葛亮知琬为人才,便向刘备说:蒋琬乃国家栋梁之材,社稷之器,而非一般县令之辈;施政以安民为本,不拘小节,请勿严刑处置。
因此只免官而已,未受严究。不久又任什邡县令。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时,蒋琬升任尚书郎。三国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刘备死,刘禅即位,诸葛亮以丞相主持朝政,蒋碗为东曹掾,旋升参军,参预决策军国大事。后主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率军伐魏,蒋琬奉命与丞相长史张裔留守后方,处理日常政务。
三年后,代张裔为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率兵南征北伐,蒋琬常筹集粮草兵员,以相供应。诸葛亮曾多次对人说:公琰忠心耿耿,是和我共同复兴汉室之人。并密奏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后主建兴十二年(234),诸荀亮卒于军中,蒋琬升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主持朝政。
当时,新丧主帅,朝野惶惧,蒋琬虽初总朝政,而镇定自若,“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因而民心迅速安定。后主延熙元年(238),蒋琬统帅诸军屯驻汉中、开府,加大司马。
蒋琬为政遵诸葛亮遗风,明察善断,循法治国,不喜阿顺,不听谗毁。
故群臣悦服,乐于效命。鉴于诸葛亮数出秦川伐魏,因山道阻,运粮不便,终难取胜,蒋琬曾筹划东下由汉、沔水路袭击上庸、魏兴(今湖北陕西交界处),后因旧疾复发,未能实行。后主延熙九年(246)卒于涪县,《三国志》有传。有《蒋恭侯集》1卷,收入《麓山精舍丛书》;《丧服要记》一卷,收入《隋书·经籍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