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尔衮大玉儿、不可能青梅竹马
孝庄(大玉儿,以下简称孝庄)和多尔衮来自不同的民族部落,所以说两个人青梅竹马是不符合史据的多尔衮大玉儿。而且孝庄12岁就进了宫,而在这个时候,多尔衮早已有了家室,更何况多尔衮并非影视剧设定的那般专情,府中迎娶了很多妻妾。
二多尔衮大玉儿、孝庄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由于以下事件与依据,使得这件事有一定的可能性。
多尔衮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而且满人一向有兄死娶嫂的传统。
福临(顺治)登基之初,原本是大皇子和多尔衮争夺王位,孝庄母子孤单力薄,不排除是孝庄为了拉拢多尔衮,向其示好,允诺下嫁与他。
据史书记载,当时孝庄儿子福临登基后,就一直对多尔衮不满,甚至还在多尔衮去世两个月入土后,命人将其鞭尸,孝庄没有任何表示。这很容易让人猜测,是否与孝庄下嫁多尔衮传闻有关。
据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看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朝来使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右议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朝鲜国王也说:“然则二帝矣。”这里说明朝鲜君臣也发现所谓“皇父”的奥秘。无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明末清初的诗人张煌言曾写诗来讽刺孝庄下嫁多尔衮,他在《建夷宫词》十首之七写道: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重留下遗嘱, 不与皇太极同葬, 这种作法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可见她有难言苦衷,所以康熙把太皇太后的灵枢停放在东陵,雍正时才葬入昭西陵地宫。
总之,两人的真的历史肯定不像电视剧那么美好,而是充满了政治权衡的味道。
扩展资料:
多尔衮墓原址位于北京市东直门街道新中街。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被撤去帝号、庙享,家产皆籍没入官,建设中的墓地被拆除。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诏令平反,依亲王陵寝制度恢复坟茔。多尔衮园寝俗称“九王坟”,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坐北朝南,最南边有神桥一座,下有月牙河,有围墙、子墙两道,南辟宫门三间及栅栏门,进门有东西朝房,碑楼两座,后有享殿五间。享殿后有月台,月台上建大坟冢一座。辛亥革命以后,多尔衮后人将地面建筑拆卖。1954年九王坟被拆平。
参考资料:
《他是大清第一王爷 死后却被掘坟鞭尸》
多尔衮——百度百科
历史上对于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一共有三种猜测。一说两人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种说法是两个人非但没有结婚,还相守以礼,保持着纯粹的皇嫂与小叔子的关系。第三种是两个人没结婚,而是非法同居了,保持着情人关系。《孝庄秘史》里面取的是第三种说法。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孝庄两人偶然相识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对美丽的孝庄一见钟情,于是对着敖包互许终身。情节美则美矣,可惜根据史料考证,一见钟情这件事却不大可能发生。因为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人之间相隔数百里,连见一面也是很困难的。
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孝庄的姑姑哲哲与皇太极的婚礼上。那时多尔衮三岁,孝庄两岁。别说一见钟情了,两三岁的小孩记不记事还是个问题。那会不会是二见钟情呢?也不可能。两人第二次会面时,孝庄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在那忙着结婚呢。不过新娘子不是孝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子。三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这回轮到庄妃结婚了,12岁的她嫁给了皇太极。
我们现在觉得12岁一小孩,结什么婚呀?但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激素分泌过多,所以小孩发育很早。不论男女,12岁算是大龄青年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所以孝庄12岁出嫁,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一来,才见了三次面的两人就已经各自结了婚。
扩展资料
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多尔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