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总督徐世昌权衡再三杜立三,决定“以毒攻毒”,派受抚不久的张作霖前去剿灭杜立三。
张作霖先以结义兄弟关系杜立三,派人到青麻坎向杜立三贺喜,说奉天总督府派员来向他招抚,给他的名义比自己还高,请他速来新民拜见委员,筹备晋升事宜。杜立三同他母亲和弟弟商量,都认为到新民风险太大,凶多吉少,很可能是张作霖设的圈套。因而他没有答应张作霖的邀请。
张作霖见杜立三不来,又请杜泮林出来说劝杜立三。杜泮林,黑山县人,是杜立三拜认的同宗叔父,是个有文化的读书人,深得杜立三信任。张作霖和他是义父子关系,对他特别尊重。
杜立三见到叔叔亲笔信,感到讲得有道理,替他想的也周到,不得不信。但为稳妥起见,杜立三临行时做了周密布置:第一是通知附近匪帮和留守的亲近匪众200多人,准备发生意外时,让他们驰援;第二是由青麻坎到新民200里途中,安置4个哨所,每所有10名骑匪,如有风吹草动,立即快马传报,由杜老疙瘩率队接应。他自己精选13名崽子,作为随身护卫,一同赴新民府来会张作霖。
张作霖的布置更加周密,在杜立三动身之前,密令张景惠带骑兵500人绕道八角台暂待,等杜立三动身后,又进驻新开河镇(距青麻坎15里),一面准备进剿杜立三的老巢,一面防止外匪增援。另遣一部分骑兵准备消灭路上的哨所,并防备杜立三回窜。在新民府街上兴和店为杜立三设招待处,店内伏下便衣队伍。新民府后大院做为会谈场所,已布好伏兵,单等杜立三入网。
杜立三一行人走到新民府城郊外,张作霖派人前去迎接,安置在招待处。不多时,张作霖来招待所拜会,便衣简从,只带两名护卫,杜立三感到惊讶。张作霖同杜寒暄几句,便招呼上酒席,与杜共进午餐。他频频举杯,庆贺杜立三这次进省一帆风顺,升官耀祖。随同杜立三来的13名警卫人员,经招待处大酒大肉尽情招待,皆大欢喜。饭后,张作霖同杜立三到新民府大院共商招安事宜,杜立三见张作霖只带两名警卫,也只好带两名警卫,其余的都留在了招待处。杜立三和张作霖进到新民府大院后不久,便演出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张景惠接到杜立三被解决的消息后,立即率队驰往青麻坎,将杜立三的老巢层层包围,同时下令收拾了杜立三沿途布置的哨所。张景惠先派人进杜家,劝杜母“改邪归正”,不要抵抗,可以保住全家性命。杜母见杜立三已死,大势已去,劝小儿子暂时忍耐徐图报复,然后打开大门,迎接张景惠队伍进去。张景惠先头部队进院时,持枪布岗,气势汹汹。杜老疙瘩忍耐不住,开枪射击,其余匪众也加入战斗,双方均有伤亡,但张景惠的大队随后涌入,很快压倒了对方,将杜老疙瘩抓住,并将他立即拉出院外砍了头。
唐朝诗人中有两个“李杜”,李白和杜甫并称“大李杜”,李商隐和杜 牧并称“小李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怀有“济苍
生”、“安黎元”的理想,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
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
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
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形成豪放、超迈
的艺术风格,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唐朝文宗御封李
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
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为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古
体、律诗见长,作品的风格“沉郁顿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
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一生写诗一千四百
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
为“诗圣”。
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市或博爱县),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其诗构思新奇,
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
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
等职。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
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
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
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
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
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
瑰丽的一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