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将自己 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 类。其诗歌特点如下白居易的诗歌:

(1) 通俗性。语言平白浅切白居易的诗歌, 生动自然,朗朗上口,平实而不流于 俗套。

(2) 写实性。通观白诗白居易的诗歌,多数用 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塑造人物。他的 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各 自不同的遭遇。有故事,有人物,有情 节,有对话,处处刻画得形象鲜明。

(3) 抒情性。其抒情写景的诗以 极其平常的语言倾吐内心感受,亲切自 然,娓娓动人。

(4) 叙事性。白诗多以叙事性手 法来讲故事,如《长恨歌》和《琵琶 行》,皆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

讽喻性。白居易出身仕途, 对朝政的腐败最为清楚,所以创作很多 鞭挞时弊的作品。为民请命兼善天下的 风骨在诗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 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 客郎中知制诘、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 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 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做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 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 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772~846)

中国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迁下?( 今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生平 他生于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 ,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 ,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盩??县尉 。作《观刈麦》 、《长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 ,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 ,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 ,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 、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 ,综合儒、释、道三家。
  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 ;其“ 独善” 之心 ,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 、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①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②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③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④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 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 ;都是他 人生目标的 直接体现 。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
  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 。部分《新乐府》还采用 “ 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有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 ,既有“ 汉皇重色思倾国 ”的寄讽 ,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
  《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有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牎⒚芬⒊肌⑺臻⒄篷纭⒙接渭扒宕馕耙怠⒒谱裣艿龋际艿桨资钠羰尽:蟠缱骷乙捕嘤芯莅资适陆性俅醋?,如白朴 、洪踦据《 长恨歌 》分 别作《 梧桐雨》、《 长生殿 》;马致远、蒋士铨据《 琵琶行 》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
  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 治安策 》的政论文;《 与元九书 》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
  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
  今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
  近人陈寅恪有《 元白诗笺证稿 》,中华书局 1962 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

白居易的诗歌欣赏

卖炭翁

【题解】

《见白氏长庆集》。为《新乐府》组诗第三十二首。
  诗以一位卖炭翁的具体遭遇为例,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作了有力的鞭挞。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暮江吟

【题解】

见《白氏长庆集》,为长庆元年(821)秋在长安游曲江时所作。
  诗中写出了秋夜曲江的瑰丽景象。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长恨歌

【题解】

见《白氏长庆集》。元和元年(806),作者任盩??县尉,与陈鸿、王质夫游仙游寺,言及玄宗时事,相与感叹。
  应王质夫之请,而作此诗,并于完篇后请陈鸿作《长恨歌传》。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鬃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颻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细。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瑟琶行并序

【题解】

见《白氏长庆集》。诗前有序,谓元和十一年(816),谪为江州司马时作。诗先写浔阳江头,秋夜送客,听水上琵琶声作。寻声邀至,知为原长安乐伎。试奏一曲,惊其艺技精绝。次述该女子自叙身世。少时红遍长安,老大下嫁商人。
  作者闻之感触甚深,一曲重奏,满座泣下。诗歌借长安故伎的盛衰变化,抒写自己沦落天涯的幽愁暗恨。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西,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难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幽ǜ刺簦跷赌奚选泛蟆读邸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牌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有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绝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臣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哎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引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赋得古原草送别

【题解】

见《白氏长庆集》。唐时命题作诗,眼前“赋得”二字。诗由送别景物着笔,写出别情依依。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

【题解】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十九日,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内,与友游庐山大林寺,并作此诗。大林寺在庐山牯岭的西边,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钱塘湖春行

【题解】

七言律诗,唐白居易作,见《白氏长庆集》。钱塘湖,杭州西湖旧名。此诗系长庆年间任杭州刺史时作。诗写漫游西湖堤岸,领略初春风物后产生的欢愉之情。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忆江南

【题解】

白居易曾先后作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在任上他兴修水利,革除弊政,对江南怡人的美景和纯朴的民风有着深厚的感情。
  晚年,他在河南洛阳写了三首“忆江南”词,追忆江南的风光民情,本词是其中之一。《忆江南》为词牌名,又称《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长相思

【题解】

长相思,系词牌名,用《古诗·孟冬寒气至》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以为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
  此词见于《花庵词选》,后收入《全唐诗》附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