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读 李 鸿 章 -《燃烧的黄龙旗》观后感2李鸿章可谓是少年得志黄龙旗,16岁考中秀才,从此一步步做官到京城。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李鸿章出头的机会,他回乡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失败后投靠曾国藩做了一名幕僚。
当陈玉成率军围攻上海时,曾国藩的湘军在其他战场,无力去解困。李鸿章毛遂自荐回家乡招募军队,后称淮军。当6000名衣衫褴褛的如叫花子一样的兵丁涌入上海外滩时,没有人会相信,他们能够打败陈玉成率领的10万太平军。其实,此时的太平军正面临着瘟疫以及内部分化的严重问题。
而淮军却是悍将如云、战斗力极强,李鸿章这个经过多年历练、挎着长刀的文官,依靠洋枪队及其他地主武装艰难得战胜了太平军之一部。李鸿章好学习,在上海站稳脚后,立即购置洋枪洋炮,使淮军军事西化,部队战斗力极大增强,研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倡行并举,开清朝洋务运动之先河。
当时在上海租界,上海道台吴煦依靠洋人的势力称霸一方,甚至架空了上司江苏巡抚。李鸿章到沪后,在很短时间就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将上海这样的富甲之地作为淮军发展的强力支撑。在上海有一支由洋人组织起来镇压太平军的 “洋枪队”,属于雇佣军性质,不听从清政府指挥,对淮军构成了极大威胁。
李鸿章利用其内部矛盾,迫使“洋枪队”解散,举重若轻的处理这一大心腹大患。光绪元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里曾这样谈到他对当时中国的局势的看法: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媾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方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力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
从这个奏折看,李鸿章清醒得认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意识到了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并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变革。曾国藩在直隶总督任上,发生了“天津教案”,教堂内的中国弃婴因陆续传染瘟疫夭折,不明真相的百姓被谣言蛊惑,上街聚集包围教堂。法国领事竟然开枪射杀维持秩序的清朝官员,愤怒的百姓地攻入教堂,杀死传教士。
欧洲国家纷纷出兵,战舰停在天津外海,战事一触即发。曾国藩欲以罢免当地官员、杀掉闹事百姓、赔偿银两来息事,遭到百姓强烈抗议、官员弹劾。慈禧太后急调李鸿章入京。曾、李师徒两人会面,李问道:“恩师用什么样的办法对付洋人。”曾答道:“以诚相待”。李说到:“我要用痞子腔(一种安徽土语)”。
看看李鸿章的痞子腔吧:罢免、流放了天津知府,对停在天津外海战舰上的洋人软硬兼施后仅用了少许赔偿,将监狱里的死刑犯提出来当做闹事百姓进行处决,真是高!(洋人当然不知道是不是闹事百姓,当然李鸿章也给了死刑犯家属一些小钱做封口费)由于与洋人打交道太多,使得在很多涉外事件中,洋人只认李中堂,不知有清政府。
而他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来往中,更突显了他“痞子腔”的处事风格。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前,两个国家的“巨人”为清政府向日本割地、赔款的谈判陷入僵局时,李鸿章突然问伊藤博文:“请伊藤首相到大清国担任首辅如何?” 伊藤博文怎么也不会想到李鸿章会这样问他,竟然不好意思的说道:“真有那么一天,我将尽力而为”。
走出琉球马关的春帆楼,他被日本极端分子用枪击伤面颊,几天后脸上缠着绷带签订了《马关条约》,国内怒骂卖国声四起。(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不过就是一个满清政府的高级官员而已,怎么能简单得将卖国的罪名加到他的身上?)他发誓永远不再踏上日本土地,几年后从欧美国家考察回来,轮船在日本的港口停靠时,他固执得拒不登岸。
甲午海战失败是李鸿章生命中永远的痛: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怎么就一败涂地,我泱泱大清国怎么就会败于东瀛弹丸小国,自己的主子慈禧太后怎么用海军军费造园子……醇亲王奕儇奉慈禧之命敕谕,责问李鸿章甲午海战失败成因,他忿忿说道:“很多大臣都说我跋扈,建北洋水师花费巨大,可是我想要买铁甲舰船都不能做主。
” 李鸿章背负失败责任和卖国的骂名,被贬到广州,任两广总督,而叱咤风云近四十年的淮军也正式寿终正寝。戊戌变法时,他仿佛又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为“维新派”筹措活动经费、提供会馆。百日维新失败后,为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接济银两,这不仅仅是他对于晚学后辈的资助和鼓励,更因为他太爱他的大清国了。
1900年,庸庸碌碌的满清统治者迷信起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向众多列强国家宣战。这就如同身体已经病入膏肓的人,不图怎么去医治,却迷信起神灵、异术了,可以说愚昧到了极致。李鸿章看到这种情况,清醒的认识到国家将再次遭到劫难,倡议“东南各省自保”,与南方各省督抚商议不卷入战争,这在当时的世界上,也算是稀奇事了。
对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经体会到了彻骨之痛,在两广总督任上77岁高龄的他,与时年34岁的孙中山商议“两广自治”问题,只是因为八国联军入侵,逢乱世之秋,又被清政府派去与列强议和,此议才胎死腹中,不过已经足以证明老人的睿智与远见卓识。1901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去与西方列强谈判,签订《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
清朝四亿五千万人口,“一人一两,以示侮辱”。在签字回来后,李鸿章大口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就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沙俄强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李鸿章临危之际,给慈禧太后上书,陈述国家变革图强的想法,剖析目前国体如重病之人,如何疗伤,避免战争,强兵固疆,发展经济生产等等。
一病榻将死之老人,其言也善,风吹残烛,其情何堪!李鸿章临终赋诗一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环海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垂死的晚清像那破败的秋风,而他就是那秋风中的一把宝剑,至少是李鸿章使处于乱世的清王朝走向短暂的中兴并延缓了清王朝的覆灭。
在秋风卷起落叶的小路上,缓行着一个拖着白色长发辫子的老者,虽然半驼,却透着傲骨。将死的老者,为他心目中的美好国家最后进言,字字透血,行行带泪,那是孤臣的泪。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中,李鸿章被誉为世界上那个时代的“四伟人”之一。
- 上一篇: 刘邦简介:刘邦简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 下一篇: 侯勇妻子:女孩一般能接受相差多少岁的男人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