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语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参看“三顾茅庐”)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
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
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刘粹刚;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前出师表》的最末一句是:“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意思是说:写到末了,我涕泪直流,痛哭失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不知所云”后来成为一句贬意成语,斥人说话或文章语无伦次、逻辑性太差为“不知所云”。
引申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恭恭敬敬,尽心竭力地工作,到死为止。
近代让人感动的青年案例数不胜数,没办法谁叫近代我们穷,我们弱呢刘粹刚?只能靠人命去给子孙后代堆出一个未来。
红军、新四军、抗联、志愿军中多少年轻人都为了这一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刘粹刚,每次读史都不忍心读这里,因为每次看都会热泪盈眶。
今天就分享两个不在教科书上的案例吧
一,王建堂
王建堂(1912——1992),四川安县人(今北川县曲山镇)。
七七事变后,在当地小学教书的王建堂和无数热血男儿一样决定投笔从戎,请缨杀敌。和当地百余青年组成“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
在他们快要出发时,王建堂的父亲王者诚给儿子寄来一分包裹,包裹里是一块大白布做成的旗帜,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
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
左边,“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此旗一出,全国人民顿时感叹,有此英豪,我泱泱中华,怎么会亡?
二、小白杨上世纪80年代,一位边防哨所的战士回家探亲,讲起哨所荒无人烟,连树都没有。他的母亲临走的时候就给他带了十株小白杨的树苗。
回到了哨所之后,战士们一起把这十棵小白杨中种到营房旁边。因为哨所地处边疆沙漠,风沙特别大,人吃的水都要从几公里之外去挑,这十棵小白杨,只能用战士们刷牙洗脸的水挤出来为它浇水。。。
多年之后,十棵树苗只有一颗活了下来,这唯一一棵白杨树也成为了战士们的精神象征。
1990年,总政歌舞团创作组的同志到新疆采风,为小白杨事迹所感动。在199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把《小白杨》的故事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激励着戍边将士,感动了全国人民。
这个哨所就是中哈边界的塔斯提哨,也被称为“小白杨”哨所。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