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疑冢七十二疑冢,是指传说中的曹操坟墓。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诸多考古学家都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确不在这“七十二疑冢”里。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七十二疑冢,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死了改不了生性多疑的毛病可怜的曹操

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七十二疑冢、磁县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关于“七十二疑冢”有这么一个传说。传说在疑冢所在地讲武 城一带,每到雷电交加的时候,有个坟头的周围就会有紫光出现, 害得许多当地人下雨天都不敢从那周围经过。有一个人不信邪, 他认为那些紫光是曹操的真魂,那个坟墓里一定是埋着曹操的骸 骨。既然他认为那个疑冢里埋葬着曹操,他也相信里面一定会有 规模庞大的陪葬,于是他就偷偷地进行了挖掘,结果白忙活了一场,里面除了一些瓦罐、砖头之外,并没有其他东西,而且,他在那 里面也没有发现死者的骸骨。这个人本想继续挖掘其他的疑冢, 不料,还没等他作好挖掘第二个疑冢的准备,他就一命呜呼了,死 前,一只手直指前方。事后,他的家人才反应过来,他指的是曹操 的疑冢。不知他是想告诉家人要完成他的遗愿,还是要告诫家人 自己的死是因为曹操的灵魂作祟。总之,从那以后,他的家人就在 村子里消失了。

由于曹操的多疑,在曹操死后就出现了其有七十二疑冢之说,千百年来有许多人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揭开这一疑冢之谜,寻找到他真正的葬身之处。宋代文人俞应符甚至想出了一个“高明”的笨拙办法,这个方法就在他的《曹操疑冢》一诗中:“生前欺人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余智到垄丘。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俞应符的这个想法未必不是一个笨拙的“好”办法,但是,并没有真正去实施。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曹操临终遗命,让人在彰德府讲武 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座,理由是“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 发掘故也”。可以看出,曹操遗命建造七十二座假坟墓的目的是 为了怕日后被人发掘盗墓。从此也可以看出,在汉末盗墓是十分常见的事。东汉的世 家大族为了维持其地位,十分重视兴建浩大的坟墓、华美的祠 堂、奢侈的随葬品,形成一种厚葬的风俗。
  汉末纷乱,人民流离, 豪族的坟墓便常常被盗掘。《三国志•文帝纪》记载了曹操的儿 子曹丕对建造自己的陵墓的一道制命,其中说:“自古及今,未有 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 ……”就是说,自从汉末丧乱以来,汉代的各个皇帝的陵墓没有 一个保存完好,都被不同程度地盗掘了。
  盗墓的人看重的当然 是随葬的宝藏,但陵墓的主人害怕的却是陵墓中的骸骨暴露于 外。曹丕还说:“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他还想让自 己的陵墓“易代之后不知其处”。人死后埋葬于地下的目的,本 来是将尸骨藏于地下,使人找不见,如果一旦有人盗墓,把墓主 的骸骨暴露于外,这样就与墓葬的初衷相差很远了。
  曹丕还认 识到了盗墓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墓中有随葬的宝物,所以他还提倡薄葬,不要随葬金银铜铁,全部使用瓦器。可见,在这一点 上,曹丕的观点远胜其父。其实,曹操也是一个很实际的人,《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曹操临终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
  葬毕,皆除服。其 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葬金 玉珍宝。”可见,曹操也主张薄葬。
  《三国演义》之所以如此描写, 可能还有一层考虑,就是按《三国演义》一书的观点,曹操是世之 奸雄,一生干了不少坏事,死后怕别人出于报仇的原因发掘他的 坟墓,所以才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从此也可以看到《三国演义》 一书的作者和当时一部分人的观念,他们的立场是贬斥曹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