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宁可枉杀千人。

人物简介宁可枉杀千人:

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宁可枉杀千人、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汪精卫 提出的,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命,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

  大学时读王安石的《明妃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王安石在诗中写道: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诗写的是昭君出塞时在朝廷辞别的场面和作者的感慨。
  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王昭君的美震住了我。即使是“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可还是让“君王不自持”,想想看,该是怎样的绝色美人。也难怪汉元帝一气之下,把画师毛延寿杀了。 不过也不能怪毛延寿,据说那昭君的美主要在“意态”,所以毛延寿也是死得冤枉。
  

后来就常常想,是怎样的美人呢?可惜,历史给人的只是无边的想象,而不能提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