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雍正将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皇子胤禵”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胤禛”,改“禵”或者“桢”为“禛”(皇十四子的名字曾有过改动,他一开始叫“胤禵”、后来又改名为“胤祯”,随后又改了过来),从而得以登极康熙传位。这件事到底是空穴来风还是果有之乎,还是先来探讨一下吧。若雍正果真得位不正,则有下列疑点:
其一,清王朝是满洲女真人建立的专制政府,遇有重大极端诏命,必是以满文为正本,汉文为副本康熙传位。而在满文中,“十”字和“于”字两个字差别颇大,字体结构复杂,不是一横一提所能改动的。
其二康熙传位,“于”在清朝那阵子是写作“於”字,简化写法“于”乃是第二次文字改革所造成的结果。如此有倒因为果之嫌。改“禵”或者“桢”为“禛”,难度更大,故不作考虑。
其三,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料,该诏书中是用满文和汉文合璧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联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继皇帝位。"
其四,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披露解密档案,该诏写明了“传四皇子胤禛”,与传说中的“传位十四子”有所出入。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确是康熙钦点的真命天子,且雍正当政后厉行改革也证明康熙的确很会识人。每逢看到书市一些写雍正夺嫡的书籍,我便暗自窃笑作者之无知。
不过,有人据此又提出虽雍正没有改动诏书,但却可以更换诏书。我只说一点,否认了改动诏书,更换绝密的诏书更是几无可能。 ”
此观点是正确的,大家不要忘了,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非常喜欢四阿哥的长子弘历(也就是回来名垂青史的乾隆),要知道只有传位给四阿哥将来才能让弘历继承皇位。同时大家应该清楚,弘历一直生活在康熙身边的。
传言雍正将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皇子胤禵”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胤禛”,改“禵”或者“桢”为“禛”(皇十四子的名字曾有过改动,他一开始叫“胤禵”、后来又改名为“胤祯”,随后又改了过来),从而得以登极。这件事到底是空穴来风还是果有之乎,还是先来探讨一下吧。若雍正果真得位不正,则有下列疑点: 其一,清王朝是满洲女真人建立的专制政府,遇有重大极端诏命,必是以满文为正本,汉文为副本。而在满文中,“十”字和“于”字两个字差别颇大,字体结构复杂,不是一横一提所能改动的。 其二,“于”在清朝那阵子是写作“於”字,简化写法“于”乃是第二次文字改革所造成的结果。如此有倒因为果之嫌。改“禵”或者“桢”为“禛”,难度更大,故不作考虑。 其三,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料,该诏书中是用满文和汉文合璧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联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极,继皇帝位。" 其四,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披露解密档案,该诏写明了“传四皇子胤禛”,与传说中的“传位十四子”有所出入。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确是康熙钦点的真命天子,且雍正当政后厉行改革也证明康熙的确很会识人。每逢看到书市一些写雍正夺嫡的书籍,我便暗自窃笑作者之无知。 不过,有人据此又提出虽雍正没有改动诏书,但却可以更换诏书。我只说一点,否认了改动诏书,更换绝密的诏书更是几无可能。
满清入关以来到圣祖爷继位,打破满蒙贵族专权,融满如汉,崇尚汉典儒学。
一:从嫡庶血统论,辛者库“贱婢”之身良妃卫氏所出之子自然不符合继承大统,胤禛自幼长于孝懿仁皇后身边,是为半个嫡子,子以母贵,身份在太子被废之后自然是最高。康熙六十年及六十一年,胤禛两度代父祭天,代行太子的权宜。所以说四阿哥应该是康熙的理想继成人。康熙朝六十多年的仁礼治国,冗员繁杂,玄烨也明白需要一个铁血帝王的手腕去肃清吏治,“喜怒不定”的四阿哥正是最佳人选。所以康熙颁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二:从婚配姻亲看:胤禛嫡福晋那拉氏系满洲正黄旗,那拉一族累世功勋,其母为皇室直系宗亲,出身高贵,其本人贤淑贞懿。胤禩嫡福晋郭络罗氏,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自小娇纵,性格泼辣,康熙曾于四十七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与郭络罗氏的联姻在无形中拔高胤禩身份的同时也是他无缘大位的肋骨,皇室儿媳泼辣成性康熙自然也不会让她母仪天下。
我可能有点跑题(ಥ_ಥ)
康熙选择雍正,有三个原因
第一,根据中国几千年来的传位传统,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
皇子中,雍正排行老四,他前面是皇长子胤禔,母为惠妃那拉氏。皇次子胤礽,母为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皇三子胤祉,母为荣妃马佳氏。
这三位皇子的母亲里,皇次子,也就是后来的废太子虽然不算长子,但可以算嫡子,因为她的母亲孝诚仁皇后,也就是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 是康熙少年元配结发妻子,是康熙最最疼爱的皇后。赫舍里氏不但陪伴康熙度过了早年亲政时期的所有风波,还一直在努力为康熙传宗接代,只是最开始生下来的几个皇子都夭折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皇后二十二岁時生下(嫡次子)胤礽,就难产而亡,康熙特别难过,因此特别宠爱胤礽。很早就把他立为太子。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有很好的反映,康熙晚年,尽管太子恃宠而骄,骄横跋扈,贪得无厌,但是康熙还是多次犹豫,多次废立,因为他对太子,对太子生母是有深深的宽容怜爱之情的。
所以,在废太子之前,康熙没有别的选择人选,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年龄最大的,唯一的嫡子,就是太子。皇长子胤禔看不惯胤礽,想夺嫡,很早就被康熙看穿,然后把他给废了,可见康熙喜欢胤礽是有多坚定。
太子被废以后,康熙肯定是遵循立长不立幼的顺序,那么,四爷比八爷长,是首选。虽然四爷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德妃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但是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她是领侍卫内大臣、承恩公、国舅佟国维之女,也是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康熙帝的表姐妹。因此胤禛也就子因母贵了。八爷胤禩的母亲是良妃,出生后由惠妃抚养,也就是皇长子的母亲。康熙对他的好感不会比对别的皇子高多少。
第二,看品德。
所有皇子中,雍正在康熙面前表现得与世无争,刚直不阿,敢于担当,在九子夺嫡的混乱中,雍正不拉帮结派,上蹿下跳,这一点康熙是很喜欢的。雍正早年性情急躁,康熙还批评过他,但是后来他修生养性,韬光养晦,努力与各皇子搞好关系,康熙知道他是个孤臣,很满意。而八爷拉帮结派,为了夺嫡不惜坑害自己的兄弟,把朝局搞得乌烟瘴气,这一点,康熙是很忌惮的。
第三点,看能力。
雍正因为是皇子中年龄偏大的,早年自然而然经常跟康熙到处出访,代办政务,得到了很多历练——
公元1686年,胤禛与胤禔、胤礽、胤祉随康熙巡行塞外。
公元1696年,康熙亲征噶尔丹。胤禛与胤祺、胤佑、胤禩分掌八旗十营。
公元1702年,胤禛与胤礽、胤祥随驾巡行五台山并南行。
公元1718年,康熙命胤禛与胤祉率文武百官送大将王胤禵(一名胤祯)于德胜门。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大庆。胤禛被特意派往盛京祭祖。
康熙对胤禛的工作能力很信任,相对来说,八爷胤 禩的机会就要少很多。而众多机会中,军事,祭祀活动都是比较重要的关乎国家社稷的大事,均有胤禛参与,可见康熙对他的器重和信任程度之深。
关于“好圣孙”这个说法,当时弘历的年纪很小,表现不出多大治国的韬略和才干,康熙选雍正为帝,有喜欢圣孙的因素,也只是喜欢而已,更多的还是看重雍正的才能本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