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62)张安世,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张汤之子。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汉武帝时,因其记忆力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长安区发现一汉代高级别墓葬,后经证实该墓园为张安世家族墓,墓中出土大量文物,其中张安世墓葬级别堪比汉王。
  据史书记载,张安世是西汉重臣。目录人物简介 与汉宣帝的渊源 高风亮节 《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 张安世墓的发现 考古发现——墓级别堪比汉王 另外的收获——张安世夫人墓张安世墓地 南郊惊现两座“甲”字大墓 “驷马一车”疑为皇帝所赐 千军战俑 长乐未央瓦 有望揭开古代军事秘密 大墓主人是张安世 缘何认定荣誉 评价人物简介 与汉宣帝的渊源 高风亮节 《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 张安世墓的发现 考古发现——墓级别堪比汉王 另外的收获——张安世夫人墓张安世墓地 南郊惊现两座“甲”字大墓 “驷马一车”疑为皇帝所赐 千军战俑 长乐未央瓦 有望揭开古代军事秘密 大墓主人是张安世 缘何认定荣誉 评价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张安世是张汤之子。
  性谨慎,以父荫任为郎。汉武帝时,因其记忆力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他为官廉洁,曾举荐一人,其人来谢,他以为举贤达能,乃是公事,岂能私谢,于是与之绝交。
  他生活简朴,虽食邑万户,仍身穿布衣,夫人亲自纺织。元康四年(前62)春,因病上书告老还乡,汉宣帝不舍。他勉强视事至秋而卒。在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二。   张安世一门三侯,张安世家族也以八代高官大宦未失侯位,为史家称奇,认为“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历篡乱,二百年间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此”。
   张安世经历了昭帝、宣帝时代,为人谨慎小心。以父荫任为郎。汉武帝时,因其记忆力强,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拜右将军,以辅佐有功,封富平侯。昭帝死后,他与大将军霍光谋立宣帝有功,拜为大司马。      编辑本段与汉宣帝的渊源  掖庭令张贺是车骑将军张安世的哥哥,有一次在张安世面前称赞皇曾孙(后来的汉宣帝)的才干,并谈到与皇曾孙有关的一些奇异征兆。
  张安世总是禁止他说这些,认为上有年轻的皇上,不应称道皇曾孙。到汉宣帝即位时,张贺已去世,汉宣帝对张安世说:“掖庭令当初无端的称赞我,将军制止他是对的。”汉宣帝追念张贺对自己的恩惠,打算封他为恩德候,为他设置二百人家守墓。张贺的儿子去世很早,收张安世的小儿子张彭祖为养子。
  张彭祖幼年时又与汉宣帝一起读书,所以汉宣帝打算封张彭祖为候,先赐他为关内侯。张安世对张贺封侯之事坚决辞谢,又请求减少为张贺守墓的户数,逐渐减至三十户。汉宣帝说:“我本是为掖庭令,并不是为将军你!”张安世这才罢休,不敢再说。 编辑本段高风亮节  汉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汉宣帝下诏说:朕在平民时,御史大夫丙吉,中郎将史曾、史玄,长乐卫尉许舜,侍中、光禄大夫许延寿都对朕有旧恩,还有已故掖庭令张贺对朕辅导教育,使朕研习儒术,恩惠卓著,功劳最大。
  《诗经》上说:‘没有不应报答的恩情。’今特封张贺的养子侍中、中郎将张彭祖为阳都侯,追赐张贺缢号为阳都哀侯,丙吉为博阳侯,史曾为将陵侯、史玄为平台侯,许舜为博望侯,许延寿为乐成侯。”张贺有一孤孙张霸,年仅七岁,被任命为散骑、中郎将,赐爵为关内侯。
   张安世自认为父子都被封侯,权位太盛,便向汉宣帝请求辞去俸禄。汉宣帝命大司农所属都内衙门单独为张安世收藏这笔无名钱,达到数百万。张安世谨慎周密,每次与皇帝商议大事,决定后,他总是称病退出。等听到皇帝颁布诏令后,再假装大吃一惊,派人到丞相府去询问。
  所以即使是朝廷大臣,无人知道他曾参与此事的决策。张安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张安世非常生气,认为:“为国家举荐贤能,难道可以私相酬谢吗!”从此与此人绝交。有一位郎官功劳很大,却没有调升,自己去求张安世为他说话。张安世对他说道:“你的功劳很大,皇上是知道的,作人臣子的,怎么能自说长短处!”坚决不答应他。
  不久这位郎官果然升官了。张安世见自己父子地位尊显,内心深感不安,便为儿子张延寿请求出任地方官。汉宣帝任命张延寿为北地太守。一年多后,汉宣帝怜恤张安世年老,又将张延寿调回朝廷,担任左曹、太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