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考试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背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公车上书、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内容
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
结果及影响
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 。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根据传统的历史学教材所载: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虽然,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都先后失败,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更正: 关于“戊戌变法”的所有“定论”中,“公车上书”都是一个重要情节。
随手翻出《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82年版)说:“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定《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
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但在全国广泛流传,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史称公车上书。
”。
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其一光绪帝三月二十日电旨同意签订《马关条约》后,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们组织操作、各省公车上参加的公车上书。其中各省公车自行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公车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梁启超领衔的广东举人80人的上书,只是其中的一件。康、梁可能对各省举人的上书有影响,但最多只是影响广西、贵州、直隶、陕西,且其具体影响力的大小,也难以判断。康、梁本人又是被策动的对象,而不是运动的领袖,他们的活动是整个公车上书链条中的一环。
其二是康有为组织的各省公车在松筠庵的“集众”,以能最终形成18省举人超过千人的联名上书,由于初九日来者甚少,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中途流产了。从政治决策的解放来看,前者曾发生些微的政治作用,后者因其未递,而并无作用。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博学者。他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上懂天文下晓地理,为人风趣,爱诙谐,不拘小节。
武帝常召东方朔讨论时事,他引经据典,旁敲侧 击,令武帝很是满意。武帝因此经常邀他一起进餐, 而饭后所剩的菜肴,东方朔一概打包带走,以致常把 衣服弄得油污不堪。
东方朔还将武帝所有的赏赐当做 自己理应得到的,从不拒绝。更为甚者,他利用武帝 赏赐的财富挑选长安美女聘娶为妻,但和妻子生活不 超过一年就会更换。世人都讥讽他为“狂人”。但是 东方朔却有自己的道理:“我才智过人,隐于朝廷, 而不是隐于山林。”
东方朔明白伴君如伴虎,帝王身边凶险莫测,若 不慎卷入政治斗争,便会惨遭杀身之祸。
东方朔以这 样的行为,让大家以为自己狂妄不可理喻,而不介入 任何派别,表现了他明察秋毫、洞见底蕴的智慧,为 人处世的策略,这与历代文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 于市,小隐隐于野”的处世哲学如出一辙,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
东方朔初入长安时,就希望能引起武帝的关注, 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
于是,他书写了三千块奏牍 (木板)的上书,经由公车(官名)转交朝廷,但因 数量太多,公车不得不派了两名武士才勉强抬到宫 中,武帝对此颇为关注,并用了两个月时间仔细阅读 了东方朔的上书。最终,他的才华折服了武帝,被委 任为郎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