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王室的权威日落西山,逐渐衰微东周君。东周末期,从周王室又分出两个姬姓小国,即西周国和东周国。
西周国:《史记・周本纪》曰:"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东周君。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国的始封者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时约在前440年。西周国的地域在今洛阳市及其西部地区。由于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国公是周王身边掌握实权的人,其办公地点就在王城内。西周国自身因势力单薄,常受大国欺负,与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东周国也矛盾重重,时有争战。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6年),西周国因参与诸侯对强秦的战争,得罪秦国,"秦昭王怒,使将军谬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史记・周本纪》)西周国与周王朝也不复存在了。
东周国: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东周君,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其始封君为东周惠公。关于这位东周开国君主的身份、东周国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说法。一曰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国公的弟弟;二曰东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孙子,西国公的儿子。传统观点认为,东周惠公是周显王二年(前367年)周威公死后,被分封至巩国旧地的。椐《史记・周本纪》、《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等文献,东周国实乃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东周国故都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公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国灭亡。
东周君和西周君都是周天子,不过西周时代天下共尊周天子,周朝是强盛统一的国家,而到了东周时期则是我们常说的春秋时期,那时候的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君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天下诸侯各自为政,各自为战。
东周君和西周君分别是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的君主,西周公国是周天子分封的,第一任国君是周考王的弟弟,第二代重现了争位现象,于是西周公国又分出来东周公国,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东周君和西周君地位和其他诸侯是一样的,不过是实力太小罢了。
让你失望了,没有这样的机会。
东周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不在于有没有明君,而在于它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在西周灭亡以后,东周的军事力量一直无法得到真正的重建,无法制止诸侯间的相互吞并和坐大。
这个根源在于分封制,西周在天下已定、分封已毕就已经埋下了衰落的种子。这个问题是周王朝无法解决的。
周朝已经算长了,还要中兴吗
所谓东周,与当年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颇有相似之处,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则诸侯争霸,各自扩充实力,在尝到自己作主的甜头以后,更不会走回头路了。如此一来,老东家只有不断被削弱,直到连名义上的权利也丧失殆尽,不亡而何?
《东周列国志》属历史演义类小说。描写春秋战国时代 “列国”故事。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最早产生在元代。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编写了《列国志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八百年的历史,以烽火戏诸侯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
明末冯梦龙将它增补改编,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不仅内容更加充实,而且艺术上也有显著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由原来二十八万字扩展到七十余万字,共一百零八回。但缩短了历史年代,砍掉了西周的一段历史,集中写春秋、战国时代的故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秣陵(今南京)人蔡元放(名界,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又作了一番修订润色,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成为一部除《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通俗历史演义小说。
《东周列国志》描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情节复杂。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并且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这部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大家一看便心知肚明,种种是非善恶、忠好智愚,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可读性很强。
这正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贡献。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在叙述的五百多年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塑造出许多典型人物,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成为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榜样。
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热情歌颂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还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勇敢的豪侠。与这些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庸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
作者把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节的进展之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