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仁静、从“三家分晋”到“三国归晋”;春秋末,晋国内部的赵、魏、韩三家在消灭智氏后,进一步架空晋国公室。公元前403年,赵籍、魏斯和韩虔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至公元前376年,赵敬侯瓜、魏武侯和韩哀侯完成了对晋国的瓜分,晋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史称“三家分晋” 。此事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拉开了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的战国时代之序幕。

刘仁静: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而令人玩味的是刘仁静,数百年后的三国时代,曹魏权臣司马懿,其家族历经三代人不断架空曹氏宗亲,最终由司马炎篡魏立国,以“晋”为国号,是为西晋。之后,西晋大军南下,一举消灭孙吴,统一天下,史称“三国归晋”。

刘仁静: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2、从“刘邦斩白蛇起义”到“王莽篡汉”;秦朝末年,刘邦押运一批农民到骊山修陵,途中遇一条白色蟒蛇挡路刘仁静。刘邦借酒劲拔剑将白蟒斩成两半,之后称白蟒是“白帝子”,自己乃是“赤帝子”,众人皆敬畏刘邦,共同拥戴他为沛公,于芒砀山举起反抗暴秦的义旗,史称“斩白蛇起义”。

刘仁静: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传说,刘邦平定天下后,有一天夜里,梦见当年被自己斩杀的白蟒来找自己索命。刘邦说道:“此处高山,平地再还”。巧合的是,西汉末年,权臣王莽似乎就是那条白蟒的化身,他窃汉建立新朝,毒杀汉平帝,索了西汉王朝的命。

刘仁静: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3、汉献帝与诸葛亮的“重叠人生”;汉献帝刘协与诸葛亮,两人在历史上是素未谋面的。然巧合的是,两人竟然是“同年出生,同年死去”,都是181年出生,234年去世。也就是说,他们两人的人生基本上是完全重合的!

4、朱元璋本名蕴含的大明皇朝的“灭亡密码”;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他以布衣之身,先是逐一消灭南方的汉族群雄,再而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号,北伐蒙元,统一天下,开创了长达276年的大明天下。

而朱元璋还是历史上对自己的子孙取名最用心的开国皇帝,为了能让每位朱家子孙都能有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名字,他柔和了道家五行学术和儒家的文字智慧,定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皇家取名法则,还给每位子侄都留下了足够他们用二十世的字辈,并将这些字辈精心的编成一首首“打油诗”。

然而,朱元璋的子孙显然无法享用完这些字辈,而且明朝的“灭亡密码”其实就藏在他自己的名字之中。其实,朱元璋并非明太祖的本名,他的本名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这以数字组合为名,是元朝时期底层老百姓的一种普遍现像。巧合的是,这“八加八”正好就是十六,而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明思宗朱由检亡国,正好传16位皇帝,仿佛明朝的国运早就被朱元璋的名字给“算”定了似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曾有段子说,洪承畴的府门上被人贴了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背后蕴含的意思引得洪承畴大怒。不过以明末清初他的所作所为看,也着实符合这对联和提的问题。

刘仁静: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立场翻转乾隆时期,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矛盾,皇帝曾下令编纂《钦定国史贰臣表传》树立忠君亲上的价值观,原本对清朝有着赫赫功勋的一批人,由于投降叛逆纷纷被打入该册,其中就有洪承畴。

刘仁静: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刘仁静: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刘仁静: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刘仁静:中国上下五千年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清1644年,洪承畴因献计清军定鼎北京,被顺治帝加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9年后又因围剿农民起义军被任命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师、五省总督。

而1634年,也就是清军入关的前十年,洪承畴同样被崇祯帝加封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五省总督,负责的事情依然是镇压农民起义军。

他的两次对手可以说是同一批。1634年对阵的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1653年对阵的是李自成的侄义孙李来亨,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人。

前后相差不到20年,起义军从“反明”到"联明抗清",洪承畴的立场却发生了魔幻转变,1634年是为明朝镇压、保卫明朝,1653年是为清朝镇压、消灭明朝。

反叛者联盟洪承畴为了加快完成一统,挑选了胡茂桢、李本深、白广恩、王辅臣等人编入军中。

胡茂桢、李本深

胡茂桢和李本深一样,先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明,然后背叛大明投降大清。

两人原本都是李自成的部下,隶属于“翻山鹞”高杰。李本深还是高杰的外甥,高杰因为带着李自成的小妾跑路、投降了官军,两人也跟着一起投降。睢州之变中,部将许定国诱杀高杰,致使南明史可法的守住黄河防线计划落空,李本深、胡茂桢等人投降多铎,成为了攻打扬州的参战部队之一。不同的是,李本深又因吴三桂反清投降了大周王朝。

白广恩

白广恩是先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明,然后背叛大明投降起义军,最后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清。

作为混天猴的部下,被洪承畴击败后,当上都司一职。在攻打铁角城时,因献计有功被加封,一路混至蓟州总兵。孙传庭与李自成对战时,白广恩眼看潼关失守,逃到固原开门投降李自成,被封桃源伯。清军入关之后,白广恩又背叛了李自成,自陈罪状投降清朝。

王辅臣

“不事二主”王辅臣,他的履历堪称“赛吕布”。先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明,接着背叛大明投降起义军,再背叛起义军投降大清,然后背叛大清投降大明,又背叛大明投降大清,继续背叛大清投降大周,最后背叛大周投降大清。

吕布见了都得直呼内行,这家伙绝对没有在同一时间侍奉两个主子。王辅臣原本不姓王,先是跟着姐夫起义,结果好赌、反杀姐夫投降明朝,成了大同将领王进朝的义子,才就此改姓王。

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大同总兵姜瓖举城而降,两个月后清军入关,姜瓖接着投靠清军,王辅臣就在此过程中投降两次、换了两次主子。可姜瓖怀疑多尔衮要解除自己的兵权,又举兵反清,王辅臣也随他一起反清。

清军前往平叛,姜瓖战死,王辅臣被俘,接着转到阿济格麾下,在1653年时被调到洪承畴麾下,又逢吴三桂笼络人心,转到吴三桂麾下起兵反清,眼见清军势大难敌,再次降清。

一生在起义军、明、清、大周四个政权中反复,王辅臣一度混到平凉提督、太子太保也是极不简单了。

另外,还有刘芳名、董学礼、陈德、南一魁等等,都在起义军、大明、大清之间来回倒腾,洪承畴的队伍简直就是“反叛者联盟”,都是资深的叛变者。

斩草除根李定国在桂林、衡州两次大捷,已经收复湘、桂两地,击败清军数十万,清廷朝野震动,有放弃西南各省,与南明平分天下的打算。

洪承畴此时力主非灭南明不可,入主湖广,制定了先安湖广,后平云贵的方略,以湖南为中心,实行屯田、备粮、修城防、设水师,作长期计划。

又碰到孙可望和李定国发生内讧,趁机进取云贵。清朝多路大军会师入云南、陷昆明,不得不说,65岁高龄的洪承畴为了灭亡南明可是殚精竭虑、鞍前马后。

至于网上说的洪母隔门相骂、弟弟泛舟离去,小王认为可能都是戏曲一厢情愿的编排需要。按《清史稿》中记载,“胞弟洪承峻偕其子士铭、洪母等人,都与洪承畴一道回京”,对于其变节并未有过激反应,说不定家庭教育也不过尔尔。

1661年,洪承畴上奏乞求去职,清廷经过几番讨论,决定授予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以洪承畴对清朝的贡献来看,帮助清朝入关、坐稳江山,却只换来了小小的轻车都尉,说明利用价值已经消耗殆尽,朝野上下对其也有所不齿。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洪承畴不像史可法那样死节尽忠,而是对南明进行斩草除根式的打击,背叛的何止是大明,背叛的是人的良知和底线。再套用王之仁的一句话,“昔先帝设三坛祭汝,殆祭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