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钱谦益“水太凉”的背后要表达什么?

有一群人钱谦益,天天抨击时政,批评朝廷,反对阉党,自命清流,自吹以天下为己任,日积月渐,就成了一个固定的朋友圈。慢慢的,这个群体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政治上成了一个谁都不可忽视的政治利益集团。这时候,有利可图了,就有人开始混进来投机。

钱谦益:钱谦益“水太凉”的背后要表达什么?

投机者往往都是聪明人,怎么做涨粉快他就怎么做钱谦益。上奏折弹击大臣涨粉快,他就猛上奏折弹击大臣。你敢批评内阁大臣,我肯定就敢骂皇帝。要是写诗文涨粉快,他就狂写诗文。实在不行,就花钱收买水军。

钱谦益:钱谦益“水太凉”的背后要表达什么?

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尽快涨粉,尽快混成大V,然后就可以赶紧掌握权力,收回投资钱谦益。

别误会,我说的不是公知大V,说的是东林党人。

钱谦益在明末也算一时名士,诗文可观,又曾经在反对阉党的斗争中立过功,还被处分过。这就很符合东林党人士的标准了,于是成了东林领袖之一。

但钱谦益本人只是一个有点文学才华的文人,政治素质很低。他能混成东林领袖,除了前面说的原因和套路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也很会经营自己的朋友圈,涨粉有诀窍。

东林早期还是有些有政治才能的人的,但到了后面,就是钱谦益这种心智不够坚定的文人为主了,政治能力不怎么样,长项主要是吟诗作对顺带泡妞。钱谦益成大V之后,果然成功吸引到一个重量级女粉丝,也就是柳如是。

如果是太平盛世,钱谦益这种人大不了政治上随便混混,写点诗词歌赋,泡几个妞,平平安安过个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也就算了。

但是,倒过来想想,这种人组成的东林党都成了这个国家影响最大的政治集团,这个国家还能好吗?就算是盛世,也得被这些人败家败到亡国,更何况他们赶上的还不是盛世,而是恰逢多事之秋的明末。

李自成围攻北京,崇祯死殉社稷,满清入关,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潮水一般卷过来,鱼虾龟蟹都装不了大鲨鱼了,只能露出原形。钱谦益也就在水太凉的那一刹那,东林领袖的光环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一个投机文人的原形露出来了。

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都堕落到这个地步了,怎么可能不亡国?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批评崇祯,说他独断专行,对大臣不够信任,光是内阁大臣,他在位十七年,就换了57位,而整个大明朝在他之前总共才51位。又说他喜欢让人背锅,自己的决策有错误,出了问题就要大臣背锅。而且,举了陈新甲为例。

但是,和后金停战议和,这是多大的事儿,陈新甲难道不清楚吗?他居然敢在嫖妓的时候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这样的大臣别说是生性多疑的崇祯了,换谁当皇帝都必须得拉出去砍了。

别说是崇祯不相信大臣,就这样的大臣,值得信任吗?又比如袁崇焕,崇祯问他几年可以平定辽东,他说是五年。结果出了门他就跟别人说,这话就是说出来骗骗皇帝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就算是你真是这么想的,能不能别这么说,给皇帝留点面子?这样刚一转身就卖了皇帝的大臣,皇帝还怎么敢信任?

所以,也别说是崇祯一个人的问题了,大明亡国该背锅的人多了,不能都让崇祯一个人背了。整个国家自命为中流砥柱的精英,就是这幅德行,怎么可能不亡国?

河东投河去,牧斋怕水凉。此梗见于清人笔记,想来不是无中生有。

钱谦益:钱谦益“水太凉”的背后要表达什么?

存世有《牧斋遗事一卷》清钞本,作者阙名。“乙酉五月,柳夫人劝牧翁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牧翁有难色,柳奋身欲入池中,持之不得入。”——《牧斋遗事》

钱谦益:钱谦益“水太凉”的背后要表达什么?

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当时明朝灭亡,百官随着崇祯皇帝一起走了,明末秦淮八艳之首的名妓柳如是劝他也跟着殉国。结果到了湖边,他又对柳如是说:“水太凉了,咱们下回再来吧……”

钱谦益:钱谦益“水太凉”的背后要表达什么?

同样类似的有另一大家吴伟业,也有此等尴尬遭遇。

顺治间,吴梅村(伟业)被召。三吴士大夫皆集虎丘会饯,忽有少年投一函,启之,得绝句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举座为之默然。(见《广阳杂记》)

吴梅村本退闲林下,因为经不住威逼利诱,守不住节,做了国子监祭酒。一念之差上了贼船,把半生的清名给抹黑了,晚年深自悔恨,“浮生所欠止一死”,其内心的煎熬和痛苦远在钱谦益之上。

吴梅村临死做了一首绝命词:“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炙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诀绝,早患苦来重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羞愧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钱谦益降清后,满以为大功既就,清廷一定会重用。孰料只给了个礼部侍郎官,这让他失望透顶,情绪跌落到最低谷。投机了一辈子,做官不得意,做人不像人,活着对不起遗老遗少,死去也无脸见当年的师友。

据说钱谦益八十岁大寿时,他自己有过自评:“少窃虚誉,长尘华贯,荣进败名,艰危苟免,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册府,濒死不死,偷生得生。”在余下不多的时日里,钱一心念经礼佛,觍颜一直到死。

从钱谦益晚年自评中可以隐约看出,其偷生怕死一节应该是确有其事的。投死怕水凉,已经沦为天下笑柄,可谓成了钱谦益的标签,甩也甩不掉的。相比较而言,吴梅村虽有过失节行为,但晚年深自痛责,悔意见于其诗句。钱谦益与之比,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