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施耐庵简介、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施耐庵简介,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水浒传》问世后施耐庵简介,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明清两朝,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水浒传》续作,另有很多小说、戏剧等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素材,比如明朝的世情小说《金瓶梅》就是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情节发展而来的。另外,《水浒传》还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国外很多国家流传开来,如18世纪流传到日本、朝鲜,朝鲜最早的小说之一《洪吉童传》和日本曲亭马琴的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创作,都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19世纪,《水浒传》又流传到了欧美各国,出现了德语、法语、英语等译本。
《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元末明初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
作者介绍一般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从明代到现在说法概有三种:一是施耐庵作;二是罗贯中作;三是施、罗合作。施耐庵生平材料极少,据笔记和新发现材料推考,其生平大致是:元末明初(约1296─1370)人。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岁。
背景介绍《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
施耐庵是否真有其人,并无定论。换言之,《水浒传》究竟是不是施耐庵所著,学术界也是聚讼纷纭。施公留下的记载极少,即便是收集到的有关这位文学巨匠的资料,也是矛盾颇多,莫衷一是。尽管如此,读者还是愿意默认,这部位居四大名著之首的著作,就是施耐庵所写。
不仅是施耐庵写了《水浒传》,而且,还考证出施耐庵曾经参加元末张士诚的起义。因为张士诚不听劝阻,投降(伪降)元朝,施耐庵便脱离张士诚,隐居白驹场。后来,张士诚再度反元,被朱元璋击败,自缢身亡。施耐庵感慨时政动荡,江河日衰,便潜心写书,完成千古名著《水浒传》的创作。尽管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完全靠谱,但从《水浒传》的故事内容和思想内涵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这个时期正是天下纷乱,改朝换代的历史拐点,与《水浒传》所处的历史节点大有相似之处。而张士诚的起义,与宋江的梁山造反也有几分可比之处。即便施耐庵不是以张士诚的义军为创作原型,但元末的农民战争与北宋末期的“盗贼蜂起”一样,动摇了统治者的根基。因而,元末的时局是引发施耐庵著书的一大动因,或者说是施耐庵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撷取宋元话本、戏剧的元素,对宋江起义故事进行再创作的用意之一。
所不同的是,北宋亡国后,金国统治了中国北方。而后,还是赵宋王朝未能守住半壁江山,蒙古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在施耐庵看来,外族的统治无异于亡国。这是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历史局限性所致。据说,《三国演义》是施耐庵弟子罗贯中所著,这部书所尊崇的大汉正统表面上是尊刘贬曹,实际上与《水浒传》同出一辙,就是反对外族统治,恢复汉人江山。
元末的改朝换代,恰是汉人节节胜利,大元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逐渐走向灭亡。据最新考证,施耐庵生于1320年,卒于1395年。也就是说,大明朝建立后的第二十八年才去世,这一年,已经是洪武二十八年了。因为,据施耐庵次子施让墓志铭记载,施让生于1373年,假如施耐庵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去世,死去三年的人怎么能生儿子呢?
假如施公的确死于洪武二十八年,那么,《水浒传》大部分创作时间就有可能是在明代,甚至就是写于明代洪武年间。如此,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另一用意就不难理解了。这个用意是以北宋的亡国之耻敬告当局者,不要重演历史,让大汉民族再度为外族所奴役。
然而,276年后,还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灭掉了大明王朝。然后,满清入关,“外族”再度统治中国。历史竟然是如此的的雷同,简直就是神奇的轮回了。施耐庵若是九泉有知,恐怕也得扼腕叹息了。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车裂,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洪武十五年十一月,诏宣“特仿宋制,以诸殿阁之名,礼今之儒,必欲近侍之有补,民同宋乐,文同欧苏”。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效仿宋朝制度,这条线索似乎也能证明施耐庵借古喻今,在《水浒传》对时政进行了辛辣的抨击。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以阁臣制代之。从此,大明王朝逐渐深陷阁臣残酷的争斗之中。而阁臣的争斗又逐渐上升为党争,极大的消耗了明王朝的内力。有观点认为,明朝亡国乃文人之祸,其中尤以东林党人为甚。
施耐庵在《水浒传》楔子中就为全书定了基调,赵哲、文彦博、范仲淹等人一出场就是两个不同派别的人物对时局的不同见解。而全书始终贯穿党争之祸给大宋带来的灭顶之灾。
除了这两大原因外,对张士诚的诈降元朝的不满,对农民起义所建立明王朝失望,等等都是施耐庵创作这部巨著的用意所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