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没自己高的人请教为耻不耻下问。 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公冶长》。

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1不耻下问、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注释

(1)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2)敏:敏捷、勤勉。

3、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见《论语•公冶长》。

下问: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这两句大意是:学知识不仅需要敏捷,还要好学不倦,牢固掌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人虚心求教,不要以求教于不如自己的人为耻辱。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卫国大夫孔文子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是以谓之文也。”可见孔子所谓“文”的标准有一个治学与学问的基点。离开了“好学”与“下问”,就偏离了“文”的基点。孔子的这一概括是精辟的。从治学角度来看,不管是敏而好学,还是不耻下问,都是治学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正因为如此,〜成为后世封建文人士大夫长期遵循的准则之一。

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 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 下问。

新手向行家学习,怎么能用“不耻下问” 呢?显然,作者误解了 “不耻下问”。像例 文作者这样,不分对象乱用该词的现象十分 普遍。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 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学问或地 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理解该词的要点 在“下”字,其意思是“向下”问。

句中“我们”要求教的对象是一个专业知识比自己强很多的专家,用“不耻下问”明 显是不合适的,应改为“勤学好问”。

“不耻下问”一般用于夸赞别人的治学精 神,很少用在自己身上,否则容易让人感觉 很不谦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语出自巜论语.公冶长》,序号:5.15。本语段是孔子回答学生子贡的问话。此语已成了成语,流传两千多年,弥足可见其精辟,生命之长久。敏,聪明,指天资聪慧,天赋敏悟,先天就具有的素质。故孔子把人分成上智与下愚,“敏”就属于“上智”。好(haO,第四声,动词),喜好。“好学”,喜好学习,先天具有,亦有后天养成的。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耻辱”或“认为……耻辱”。“下问”,向下请教"。孔子评论卫国大夫孔圉(丫u,第三声)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敏”,天生的;第二是“好学”;第三是“不耻下问”。故孔圉死后谥号“文”。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这是朱熹给本章孔圉的评价。其实亦是孔子的教育观和学习观。(20200618)(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谢“王营评教育”君之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