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史上,安徽和江西可是一个现象级的神一般的存在桐城派三祖。江西有黄庭坚统帅的江西诗派,安徽则有清代著名的桐城派。
桐城被称为天下文都,主要是因为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散文家桐城派三祖。其中,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的四祖。而"桐城派"则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其中,戴名世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探路者;方苞是桐城奠基人,姚鼐是桐城派中最牛的集大成者。方苞、刘大櫆、姚鼐又被尊为"桐城三祖"。他们共同学习的对象,其实是明代昆山的散文家归有光的唐宋派。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桐城派三祖:
(一)桐城派文学雄居历史二百年
桐城派是清代的一个文学流派,清朝200余年的历史中有很多文人都出身于桐城派。当时有一种说法:“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桐城派的创始人是方苞,派中主要文人有刘大櫆和姚鼐,他们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桐城派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方面,古人习惯把散文称为文章。唐宋八家之后,散文创作就算是桐桐城派文学了。
(二)六尺巷故事家喻户晓
张吴两家为宅基地发生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县官不敢轻意决断。于是,张家给京城“宰相”张英写信,希望老宰相出面摆平这件事。谁知张英接信后,提笔在来信上写了四句打油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信,张家人顿悟其意,主动拆墙退让三尺。吴家感其义,也向后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从此以后,“六尺巷”故事开始闻名遐迩,成就了一段历史和睦的佳话。
(三)桐城是“院士之乡”
孙德和(1911—1981),生于北京,籍贯桐城,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备注:桐中校友
方复,1930年生于桐城,1992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吴杭生(1932-2003),生于杭州,籍贯桐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备注:安庆一中校友
吴奇,1955年生于芜湖,籍贯桐城,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也是桐城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人(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nài]、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大櫆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称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