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是哪个朝代的,李白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庐山屏风叠隐居,并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进入永王幕府辅佐,但是受永王意图割据叛乱影响,曾经为永王李璘做过多篇歌功颂德的诗篇的李白也被朝廷视为是“附逆”,因此,永王李璘兵败身亡后,李白在浔阳被捕下狱,他不得不向朝中旧友求救。但是好友高适与他划清界限不愿施以援手,最终在李白妻子宗氏的奔走之下,在宰相崔涣和宋若思的营救下,李白终于免于一死,只是流放夜郎。那么,作为昔日好友,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朝廷重臣高适为何见死不救,甚至为了避嫌烧毁了他与李白之间的一些书稿信件?
高适出身贫寒,凭借才华终成大器高适是盛唐年间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年间诗人中的位高权重者。《旧唐书》曰: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入仕前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天下名士,与李白高适是哪个朝代的、杜甫有深交,三人还曾同游多日。高适虽家境贫寒,虽然多次仕途不顺,却没有放弃上进之心,并利用在名将哥舒翰幕府下任职的机会,给唐玄宗留下深刻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跟随唐玄宗逃往四川,在唐玄宗打算分封诸子为节度使,用以平叛的时候,极力劝阻未果。后来,永王李璘趁机东巡发动叛乱企图割据东南,高适又适时地站了出来,为唐玄宗分析了形势,断定一定能消灭李璘叛军。唐肃宗十分欣赏高适的才能,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一下子把他提拔成了朝廷重臣,诏令他与其他几路兵马联合讨伐李璘。
李白受永王叛乱牵连下狱,向高适救援未果在浔阳被捕下狱后,李白很快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自己和妻子宗氏都积极向各方求援,鉴于好友高适已经得到唐玄宗重用,李白写《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诗托人带出并转交高适求助高适是哪个朝代的。据说高适不但不理不睬,反而烧毁了自己当年与李白往来的一切信函。《高适年谱》中明确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反倒是交情没有那么深的宰相崔涣和宋若思动了恻隐之心,向皇帝求情说明李白对永王叛乱并不知情,最终使得李白免于一死。
从史料看,高适功成名就后,除了对李白见死不救外,对其他旧友还是很念旧情的,以同时期在成都避难的好友杜甫为例,高适曾多次接济生活困顿的杜甫,杜甫对此甚为感激,多次为高适写下诗篇致谢。这样一来,高适对李白的处境不闻不问,甚至还专门烧毁了自己与李白的所有信函,只能用高适身份发达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思想肯定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愿意为哥们义气自毁前程来解释了。值得一提的是,高适家境贫苦,却是名门之后,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时期的名将,虽然到了高适这代家境中落,但是,高适光照门楣的愿望从未改变,好不容易得到唐玄宗唐肃宗的信任官居节度使,高适不愿意为李白这样的谋逆重犯说情,是担心政治斗争残酷,担心自己求情会授人话柄,对自己的仕途不利。
我是“红雨说历史”,这句话出自《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达一般应该是通达显贵的意思。孟子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名句名扬千古。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亦有“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杜甫《岁晏行》吟出:“高马达官厌酒肉”其中达都是这个意思。我觉得达这里不仅是显贵,更是通达意思。这与高适人生是分不开的。我们从两方面写高适的“达”。
高适人生经历高适“达”在人生中。高适早年家境贫寒,青年时代过的也不太好,快四十岁了,还在耕作。高适打算为国建功立业,北上边塞建功立业,但是没有实现。后来漫游期间,都快50岁了才进入哥舒翰手下作书记。后来,高适受到玄宗和肃宗的重视。代宗时期官至散骑常侍,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封给食邑七百户。高适只乘坐一辆马车到任,食邑都封存归还,他晚年得志,行为通达,不重利益,归还食邑。不外乎《旧唐书》称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的达是显贵的“达”,也是显贵后平常心面对的“达”。
高适的诗文特色高适的“达”还在他的诗文中。他歌颂边关将领英勇斗志,揭露将军与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燕歌行》。他同情劳苦大众“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使人悲”。《封丘作》。他深爱朋友,一片赤诚“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这是高适兼善天下的“达”。
这就是高适,“达人”高适。人生,品质十分“达”,所以唯适一人。这就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吧。
文/红雨说历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