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最为人可惜的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周世宗后柴荣,巧得很,这两个皇帝的国号都是周宇文神举。

宇文神举:宇文邕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落得个身后被杨篡位的结局?

他们有很多共同点:身处分裂乱世宇文神举,都是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但是在他们离统一天下只有一步之遥时,又都英年早逝,然后手下大臣篡夺皇位,改朝换代。

宇文神举:宇文邕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落得个身后被杨篡位的结局?

不过杨坚要比赵匡胤狠宇文神举,赵匡胤黄袍加身,但也能善待柴氏一族。杨坚夺了外孙的皇位,还灭了宇文皇族。

宇文神举:宇文邕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落得个身后被杨篡位的结局?

公元543年,宇文邕出生,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

公元560年,宇文邕被权臣宇文护拥立为帝,成为傀儡皇帝,任由宇文护专权,宇文护对宇文邕也放松了警惕。

公元572年,宇文邕忽悠宇文护去劝谏太后,趁宇文护不备时,与弟弟宇文直杀掉宇文护,诛灭宇文护势力,掌握北周大权。宇文邕开始改革,使北周强大起来。

公元575年,宇文邕开始伐北齐,到公元577年时,正式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为天下统一奠定了基础。

公元578年,宇文邕北征突厥时病倒,回到洛阳便死了。宇文邕19岁的儿子宇文赟[ yūn ] 继位。

宇文邕没能一统天下,是因为他短命,仅仅大施拳脚6年就英年早逝了。宇文邕比杨坚还要小两岁。杨坚能够快速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是因为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完全没有继承父亲的基因,实在是太混蛋了。

宇文赟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当了不到一年皇帝,就将皇位传给太子宇文衍,可能是为了更方便吃喝玩乐吧,结果年纪轻轻就把身体给玩垮了,21岁便挂了,留下7岁的儿子,给了杨坚捡漏的机会。最初了解这个人时,看到他14岁就有儿子了,把我给惊呆了。

宇文赟要是仅仅是沉湎酒色,荒淫乱搞,问题还不大,反正他早早将身体掏空,登基后两年便死了。关键是他玩归玩,还喜欢杀人,在他登基一个月不到,便把叔叔宇文宪给杀了。深受宇文邕信任的宇文神举、宇文孝伯等都被宇文赟给赐死。

宇文宪善于谋略,知人善任,打仗时身先士卒,屡立功勋,受宇文护重用。宇文宪在宇文护时代就有了很高的威望,因为宇文邕感受到他的忠心,在灭宇文护时才没牵连到他。后来宇文宪在随宇文邕灭北齐的过程中,再建功勋,名望更大。宇文宪虽然担心被猜忌,想要隐退,但还是没能逃过一劫。

杨坚虽然也受猜忌,但是命好,最终能活下来。宇文赟的打压,导致皇族力量衰弱,杨坚崛起。宇文赟死后,留下个不懂事的幼子,杨坚专权,杀掉宇文赟没解决掉的皇族,解决完政敌后,便轻而易举地篡周。

杨坚建立隋朝,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可谓是高效的典范。这自然是首先依靠他的能力和名望,其次也是当时的特殊形势促成的。

宇文神举:宇文邕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落得个身后被杨篡位的结局?

一、荒唐的周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壮志未酬的周武帝病逝,太子宇文赟即位。带着摆脱多年严苛管束的喜悦,以及对父亲的愤恨,20岁的周宣帝开始了“神经质”的帝王之旅:

宇文神举:宇文邕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落得个身后被杨篡位的结局?

周武帝的灵枢还没下葬,宇文赟就开始了纵情声色之旅。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莫过于他在原配杨氏之外,又立了四个皇后,开创了“一帝五后“的壮举;

宇文神举:宇文邕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落得个身后被杨篡位的结局?

大量皇室宗亲、朝廷重臣被屠杀,其中包括宇文赟的叔父、北周皇室的头号名将—齐王宇文宪,以及同族重臣宇文神举、宇文孝伯,此外还有行军总管宇文亮、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等一众先帝时期的核心人员。

宇文神举:宇文邕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落得个身后被杨篡位的结局?

严刑峻法,屠戮无常。宇文赟的打压对象,不仅限于高官,为了避免臣子提意见,他颁布了严苛的《刑经圣制》,并且派遣密探大范围监视群臣,“小有过失,即加诛谴”;

宇文神举:宇文邕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落得个身后被杨篡位的结局?

骄奢淫逸,宠信佞臣。继承大统之后,宇文赟最爱的活动,除了大量收罗美女充实后宫,就是没日没夜的在宫内观看各种表演,为此常常十多天不露面。朝廷大政,全权委托给了自己的心腹、内史中大夫郑译,以及善于溜须拍马的刘昉、颜之仪等人。

宇文神举:宇文邕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落得个身后被杨篡位的结局?

为了专心娱乐,周宣帝还把皇位传给7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则自封“天元“。

在周宣帝的白色恐怖统治下,不到一年,北周朝野内外,成了如下景象:

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

二、杨坚以外公身份成功辅政在公元580年5月,掌权不到两年的周宣帝宇文赟突发重病,奄奄一息。此刻,他召见最信任的刘昉、颜之仪,意图安排后事,但可悲的是,此时他已“口不能言”。

而此时完全掌握了朝廷生杀命运的刘昉首先想到了杨坚,于是他就联合郑译等一帮当权派,向杨坚发出了邀请。当天,在宇文赟驾崩后,刘昉、郑译等人假传圣旨,命令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也就是掌握朝廷内外的军事大权,其后被封为左大丞相。

杨坚掌权后,与宇文赟反其道而行之,革除弊政,稳定人心。

首先废除了令北周上下人心惶惶的苛酷政令,颁布了宽厚的《刑书要制》;

其次,一改奢靡之风,以身作则,力行节俭,极大减轻民间负担;

其三,顺应民心,恢复汉姓。在公元554年,宇文泰为了凸显鲜卑族的执政地位,强令早已汉化的各少数民族恢复旧姓;对于各汉族权贵,也强行“赏赐”了鲜卑姓氏。580年12月,杨坚下令恢复汉姓,得到了朝野的一致欢迎。

其外,杨坚培养亲信,高颎、李德林等人为他的权力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还大肆拉拢当时持观望态度的其他贵族,如周皇室的姻亲—神武公窦毅(李渊的岳父),被封为了大司马。

当然,光有文的手段肯定不行的。任何改朝换代都会有流血事件发生。不甘心的宇文氏皇族相关势力不会束手待毙。

三、皇族宇文氏不反抗?其实有杨坚掌权后,皇族其实想反抗,不过有心无力:在之前,皇族要么早已被周宣帝宇文赟在位时干掉,要么被杨坚掌权后先下手为强除掉。剩下的势力也确实尝试过,不过很快被扑灭了。

一、宇文赟自毁长城,屠杀皇族

公元578年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后,由于担心自己的权位被其他能力卓越的同宗篡夺,他大肆屠杀皇室宗亲、朝廷重臣,其中包括宇文赟的叔父、北周皇室的头号名将—齐王宇文宪,以及同族重臣宇文神举、宇文孝伯,此外还有行军总管宇文亮、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等一众先帝时期的核心人员。

这一暴行,造成了两个后果:

其一,导致大批宗室勋旧对其离心离德,比如汝南公宇文神庆(宇文神举的弟弟),后来就成了杨坚的支持者。

其二,剩下的皇族要么年纪尚轻,未能掌握兵权,要么能力欠缺(所以才对宇文赟没有威胁),根本无法与老谋深算的杨坚对抗。

所以,杨坚篡权时,宇文氏已经没有对其针锋相对的能力,其罪魁祸首,就是周宣帝宇文赟自己。

二、杨坚将剩下的皇族屠杀殆尽

公元580年杨坚在入朝辅政后,为避免各封地的诸侯王生乱,以将要送千金公主前往突厥和亲为说辞,软硬兼施,命赵、陈、越、代、滕五位诸侯王入朝,其后逐步以谋反等罪名,将他们悉数诛杀。这五人是当时已成年且相对有能力,在他们被杀后,北周皇族基本上失去了还手的可能性。

在公元581年,在称帝后,为了斩草除根,杨坚把剩下的北周皇族男子全部屠杀殆尽。同年六月,他甚至派人把自己的亲外孙—九岁的周静帝毒死。

三、尉迟迥与司马消难造反被平定

在杨坚辅政后,有两股与北周皇室有姻亲的势力曾起兵反叛:

一是相州总管尉迟迥。他是鲜卑贵族,而且与皇室关系密切:自己是开国皇帝宇文泰的外甥,还娶了公主为妻;作为北周名将,他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大将军,上柱国、大司马。在宇文赟驾崩之时,尉迟迥镇守中原重地邺城,手下拥有精兵13万。他的弟弟尉迟勤为青州总管,也拥兵近十万。

二是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此人身份特殊:首先,他的女儿是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之一,自己算得上外戚;第二,他还是晋朝皇室后裔。

其外益州总管王谦也同时起兵响应。

不过这三股人马很快被杨坚平定,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反应。

公元581年初,在搞定内外势力后,杨坚逼迫自己的外孙退位,隋王朝建立。

杨坚篡权之所以如此顺利,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当时的权贵阶层普遍对北周皇室失去了信心。同出于关陇贵族的杨坚,有能力、有手段,而且深得人心,在权贵圈子里拥有很高的认同感。对于他们来说,朝廷姓宇文还是姓杨并无什么区别,只是换个老板而已。这才是杨坚顺利夺位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