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或者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彭玉麟,除了正史中的形象,一定还会有民间野史中的形象。野史之野,不在其真,在其神。野史中的有些事未必真实存在,但某些时候却构成了历史人物的另一层血肉。

彭玉麟:彭玉麟为何执著于杀李鸿章的儿子?

这一层血肉有可能是无中生有放大出的,也有可能是添油加醋曲解来的,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正是野史的这层血肉最终勾勒了某个历史人物在人心中的原形彭玉麟。

彭玉麟:彭玉麟为何执著于杀李鸿章的儿子?

为什么上来说这几句读历史的感悟,因为从种种迹象看,所谓彭玉麟杀李鸿章侄子应该是野史中事,真实的历史场景里可能并未发生这样的事彭玉麟。

彭玉麟:彭玉麟为何执著于杀李鸿章的儿子?

可即便是野史也必须先更正一点,彭玉麟在野史中杀的不是李鸿章儿子,而是侄子,如果杀的是李鸿章儿子,这史就野的过界了,和李鸿章在众人心中的样子也不符合。

初看这样一段野史,大家伙会有什么感受呢?不熟悉彭玉麟的会觉得此人真是不惧权贵,一定是个堂堂正正的硬派人物;熟悉彭玉麟的则一定觉得爽,这才是大家伙心中的雪帅嘛!至于李鸿章,这事虽然不能说李中堂本人有啥毛病,但却隐隐散露着某种真实,李中堂权倾朝野,家族势力很是凶猛呀!此外可能还得加一条,李家二代很纨绔吧!

这就是野史能散发出来的味道,而且是某种真实的味道。对彭玉麟是这样,对李鸿章也如此。其他的先不说,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李鸿章的儿子没啥毛病,但侄子确实给他生了不少事,抹了不少黑。

接下来,我们转入这段野史的正题。

首先说一说彭玉麟。在晚清名臣中,彭玉麟的名气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大,但此人的某些品格却是这些中兴名臣不能比的,如果在那一拨名臣中只选一位正派硬气君子的话,恐怕非一生独爱铁血寒梅的彭玉麟莫属。

在湘军中的战功不多说,此人最值得咱们知道的是,他报效朝廷,真不为功名,试问在声威正隆时,有谁能像他那样做到六辞高官!而且绝对不是为了官场博弈!此外,此人是真的嫉恶如仇,不惧权贵,杀李鸿章侄子有野史之嫌,三次要求曾国藩处决曾国荃可是真真的事,就因为曾国荃滥杀、贪脏。

这样的人物,任何时代都稀缺!那身正气,值得咱们知道,记住!

也正是因为如此,民间野史才给他加上了这层血肉。

而说到彭玉麟是怎么杀李鸿章侄子的,那几乎就是说书人的经典桥段了,总之,很符合大家伙的心声。

说是李鸿章有个叫李秋升的侄子一直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地方官慑于李鸿章的权势,无一敢出来主持个正义。

就在这个时候,钦差大臣彭玉麟到安徽视察工作来了。

饱受欺辱的草民把轿子一拦,再一跪地哭诉,接下来就简单了,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雪帅当即下令拿人,有人说这是李中堂的爱侄,那也不好使,不仅不好使,相反这说法只能加速李秋升小命玩完的速度。

就这么,三下两下,李中堂的爱侄就让咔嚓了。然而到这个点上,则非得另有一个高潮点睛,这样的点睛之笔在明朝海瑞的轶事中也曾出现过。

只见杀完败类的彭玉麟随即给李鸿章修书一封:中堂大人,令侄所为,不止践踏大清律令,更有损中堂名声,想必中堂对此也是深恶痛绝。今替中堂将此等败类就地正法,同朝为官,见面无须言谢!

何等的大快人心!

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事!

所以说,不是彭玉麟执着要杀,而是老百姓执着于这种过瘾的伸张正义!

彭玉麟去官,可以说在清朝政坛,以至在现代的政坛独一无二。历朝历代去官的人许多,但没有像他这么辞的。他终身六次去官不做。第一次是咸丰十一年,曾国藩被录用为两江总督,曾国藩开端安插自己的人,在各省里最关键的地位。最关键的地位就是各省巡抚,巡抚是清朝在处所上最重要的实职。以是曾国藩一会儿向朝廷引荐了三团体,做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巡抚。尤其是安徽巡抚,由于事先两江总督的衙门就设在安徽。事先曾国藩就引荐彭玉麟做安徽巡抚,这个地位许多多少人都垂涎欲滴。后果朝廷录用上去了,但是彭玉麟延续三次上表去官。为何去官呢?彭玉麟说我是荷戈的,不熟悉民政。曾国藩和朝廷出人意料,看这团体意志十分坚定,厥后朝廷就赞同了。朝廷十分打动就给他一个声誉的官衔,兵部侍郎。

第二次到了同治四年,朝廷上上下下只要一团体,各人都交口称赞,这团体就是彭玉麟。这团体是真正的操行高洁,真正的一个奸臣。彭玉麟说过他一生三不要,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以是越是这类人,越要把阿谁最好的地位给他。以是没人防范彭玉麟,事先朝廷给他一个漕运总督。但是彭玉麟坚定去官不做。

第三次到了同治七年,彭玉麟又把虚衔兵部侍郎给辞了,回家给母亲守丧去了。第四次彭玉麟给母亲守了四年丧以后,这个时候同治天子大婚。依照规则天子大婚大典上,必需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做镇压大臣。彭玉麟欠好拒绝了,天子成婚欠好不给体面。以是只好官复兵部侍郎,兼镇压大臣。但是同治天子一结成婚,彭玉麟立刻去官。这一下连慈禧都很打动,想不到当世另有这么的人。不爱官到这个境地,你们怎样也得给他有一个官职。以是吏部没方法就创了一个官,叫长江巡阅使,也是二品官职十分高。

到第五次去官,是到了光绪七年,这个时候有个十分重要的官职空白了。两江总督兼南洋互市大臣,朝廷以为没人能当,想来想去还得请彭玉麟。彭玉麟仍是坚定不出山,坚定不来当这个官。到光绪九年这个时候,朝廷说彭玉麟这么一团体才,不克不及湮没,让他出任兵部尚书。但是彭玉麟仍是不愿,朝廷几回敦促,彭玉麟几回上表请辞。到了中法和平迸发了,彭玉麟才肯出山做兵部尚书。在彭玉麟的指导下,获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几回军事灿烂。以是在彭玉麟的指导下,中法和平是节节胜利。彭玉麟失主战派,但是事先主政的是主和派。但是脆弱的清政府,已被打怕了,明显打了败仗仍是签了不平等条约。以是和平已完毕,彭玉麟愤而去官。终身六次去官,终其终身践行了他“三不要”的人生崇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