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传说在2500多年前菩提达摩,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答摩·悉达多。

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菩提达摩,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扩展资料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菩提达摩。 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

传说在2000多年前, 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无论是 印度教、 佛教还是 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树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48年间大兴佛教,广建寺院,写经 铸像,并三次舍身同泰寺,“几可谓为以佛化治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佛帝王。菩提达摩,又译为达摩或达磨,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生于南印度,出生于 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倾心研究大乘佛教,创立了一套参悟的禅法——达摩禅学,亦 称“南天竺一乘宗”。
  南朝期间,菩提达摩泛海来华,经广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 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道,经嫡传弟子慧可继承、传衍, 逐渐形成了东土禅宗的祖系。禅宗及其学说思想后来被儒学所吸收,成为宋明理学 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菩提达摩因而被尊奉为 中国佛教史上“功业最高”者之一。据一些古籍所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会见过菩提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 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 快而别。由于达摩祥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征,故对达摩生平缺乏记载, 又因后来禅宗内部派系纷争,各自渲染、夸张始祖事迹。
  当时流行于世的一本关于 达摩生前活动之书《景德传灯录》,虽然内容丰富,但其中掺入了许多附会、。杜撰之 章。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与菩提达摩晤谈过,几度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议,此事 被列为禅宗“颂古百则”中的第一则公案,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
  一种观点认为,历史上并无此事。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次晤谈的文字“全 是后人伪造出来的”谬说,是“无稽的神话”。他们根据唐朝道宣所撰的《续高僧 传》、唐朝净党的《楞伽师资记》、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和宋悟明《联灯会要》 等古籍著作来推测认定:达摩“初达宋境南越”,到达的是南朝宋、齐、梁、陈四 朝中的刘宋王朝,故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以前;达摩约于公元470年左右来华, 在华生活约50年之久,萧齐初期已在北方传道,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从时间上来 看,菩提达摩不可能与梁武帝有过会晤。再者,达摩曾在洛阳瞻仰了华丽壮观的永宁寺,时间当是该寺的全盛期间,而 该寺在公元526年被大风刮落,此后又历遭兵灾,至公元534年毁于大火,故全盛期 在公元516年至526年间。达摩谒寺约在公元520年左右,因此不可能于公元526年左 右参观该寺。
  所以,对这次会见,许多记载都有“演变的痕迹”,“更杂以许多虚 妄之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历史上有过此事。学者们经考证说:“初达宋境南越”中 的“宋境南越”是泛指中国南方地区,是地域概念而非时间概念。该句意为“达摩 起初抵达中国南方境内”,并非指刘宋期间抵华;永宁寺于公元526年被大风刮落宝 瓶后,马上被修复,兴盛期延续至公元534年才真正结束,达摩于公元526年前后参 观该寺是可能的。
  另外,根据史书记载“慧可在‘年登四十,遇菩提达摩游化嵩 洛,可一见悦之,奉以为师’”,这一年是公元526年,由此可见,达摩不可能于公 元470年或479年的刘宋期间来华,而是在公元526年前后取道广州,经建康渡江入 魏。从时间、路线上看,会见梁武帝是完全可能的。
  梁武帝笃信佛教,一向注重延揽名僧,不少外国高僧慕名而来,受到他热情接 待。达摩来华,他必定会躬自迎接。况且梁武帝曾制《菩提达摩大师碑》、《内证 佛法相承血脉谱》、《宝林传》、《传法正宗记》、《全六朝文•梁武帝文》等古籍中 均收录有“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等碑文,言语间表达出与达摩语不投 机而失之交臂的悔恨心情。
  以上这些证据都说明历史上的确有过这次晤谈。众说纷纭且都有理有据,看来,关于这件佛教史上的疑案,学者们的笔墨官司 还将是一场难以预测胜负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