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才高八斗的主人公,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善长诗文。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封为平原候,太和三年,改封东阿王,后加封陈王,死后谥为思。现存诗八十余首,文章辞赋四十余篇,有《曹子建集》。
曹植在建安作家当中成就极高才高八斗的主人公,影响甚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杰出的作家,深为后人推崇备至。他的作品,或借物抒怀,或感叹身世,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心灵思路历程。其艺朮风格与前代作家相比,更臻完美。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潇洒自如。他的作品,如《洛神赋》成了后世文人创作所遵循的经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才高八斗的主人公。”钟嵘《诗品》中说:“陈思为建安之杰、文章之圣”。唐释皎然《诗式》称:“邺中七子,陈王最高。”钟嵘论首,首推陈思。明人胡应麟发挥其说,《诗薮》内编卷二谓:“其才藻宏富,骨气雄高,八斗之称,良非溢美。”实为五言之典范,旁人无以伦比。曹植的诗渊于《诗经.国风》。文意、文辞奇绝高超,词藻富丽堂皇,情感兼有雅正、怨谤,而又不过激。在内容和形式上,文质彬彬,协调和谐。诗歌光芒四射,独立超群,映照古今。
才高八斗是谢灵运对曹植的赞美。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相似的人物,在历史上可以找出好几位。曹植、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柳永、王勃……
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大才子,但是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政治上都乏善可陈。这些都是有出世之心的人,都想在相应的社会里,做出一些为国为民的事情,虽然文学成就上很高,但都没有太多施展的机会。自然是要郁郁寡欢的,总结一下,可能有这些原因:
1.持才放狂,不会藏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理想化,不够务实,率性而为;
3.政治手段不好,缺乏做事的毅力和恒心;
4.没有明确的政治抱负;
5.有志无才(治世之才);
6.太善良,太感性。
大概列这几个。
洛神赋里的洛神到底是谁,肯定是有原型的,个人认为是他的嫂子甄氏。这种观点来源于《文选》李善注引《东观汉记》。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甄氏被封为妃,因色衰失宠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后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234年),明帝曹叡继位八年后,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故老相传,就把甄后认定成洛神了。
当然,此赋不仅仅写小情爱,也借洛神之恋,表达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情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