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道学)有两个路向宋明理学,一是程颐、朱熹的以学致知的修身之路,崇尚“格物穷理”、“涵养需用敬,进学在致知”;另一路是程灏、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以“心即理”涵盖一切,王阳明更提出“致良知”达到心学的极致 。
两者虽然路向不同,但都有一个终极目标——成圣宋明理学。
至于宋明理学是否歪曲了儒学,说歪曲不合适,说将儒学模式化固定下来更好,歪曲与否看个人的理解,毕竟宋明理学之后,直到如今,在传统文化领域还没有能超越宋明理学的,说起儒学还是回到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体系庞大,学者众多,这里挑选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吧。
二程理学理学源出于《易传》和《孟子》,有人说是佛教和道家,那是胡说,因为理学家首次从理论上批判了佛道两家,如果因循所得,理论上怎么可能批判呢?
二程的理学,主要指一阴一阳者为道,即理,包括形上天道和人性论,属于孟子学派的特点,性善论和天道观彼此互见。庞朴先生曾说过,儒家有两派,一派是思孟学派内在发明天道的体系,一派是《易传》外在发明天道的体系。二程理学的特点,是把两派思想都作了吸收。
孟子和荀子那么这里有必要提一下荀子,过去一直认为思孟学派延续了孔子的主要学说,但自从大量地下文献出土后,人们开始重视儒裂为八环境下的其他学派,因为思孟学派虽然名声最大,却也只是八派之一,而荀子的思想被发现同早期儒家其他大流派的观点比较一致,就说明荀子也是本于孔子的。
孟子和荀子的差别,其实正代表着儒家内达天道和外达天道的两大流派。孟子很容易看出来是以仁达于天道,荀子则是以礼达于天道,偏偏这两个方向在孔子那里都有所体现。因此,有学者将仁、礼之争这个学术公案跟不同的天道观作了统合。一般认为,孔子早年重视礼,后来重视仁,最终二者被统一到一起。
朱子理学朱熹学的内容庞大而博杂,他的自然科学成就远高于北宋五子,因为他对两宋的自然科学思想非常熟悉(以沈括为代表),这也是他的理学在格物致知上做的最好的原因。
二程批判张载的学说,朱熹则批判性的吸收了三子的观点,并且融入周敦颐和邵雍的思想。
因此,朱熹的理学体系极为复杂而精密,讨论的问题(不包含古代自然科学)简单列举如下:
一,理是太极,又是无极。
二,理不能生物,气也不能单独生物,二者必须结合才能成物。
三,理一分殊。理如何是一,又如何是万。
四,心能认识理,还是说心本身就是理。
五,理有没有阴、阳之理的区别。
六,太一和太极如何区别。
……
……
北宋“程朱理学”的二程指的是程颢程颐亲兄弟,人称“二程”,二程是北宋诸儒之冠,有道学正传之美誉。
宋明理学是儒学的第二时期,面对佛道两家的笼罩性影响,宋明理学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逐渐成为这个时代儒学发展的主题。
宋明理学和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真正确立方向,基本概念构架,基本逻辑和思想共识,是到二程这里才完成,可见二程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兄弟俩在思想史上地位很高,但是兄弟俩性格相差很大。
程颢天资聪颖,性格活泼,胸怀洒落,喜开玩笑。
程颐笃实严谨,不喜为官,不喜玩笑,一生谨于礼。
一则故事最能说明。
一天,二程同去赴宴,座中有女乐,小程见之不悦,拂袖而去,大程谈笑自若,回家后,小程责怪大程,大程说,“昨日我是眼中有色而心中无色,今日你眼里无色而心中有色”。
宋明理学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篇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特点,对宋明理学做出说明。
一、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哲学化。作为一种思想流派,他的儒学在哲学层面上,存在着不足。
宋代的理学家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等。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二、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表现出革陈立新之势。
但是,宋明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也有自己的特色。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宋明理学作为新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的新学;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