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功在救汉民冉闵杀了多少胡人,保文化,过在于不肯与东晋合作,错失收复中原的机会,为北魏的崛起提供机会。
冉闵废除后赵残暴的统治冉闵杀了多少胡人,杀胡令,一夕之间令百万胡人丧命,以人为食的羯族,更因此而遭到彻底的灭族。
冉闵虽然是被胡化,在行为性情颇为强势,但至少允诺汉文化的延续,对待百姓也都爱护有加,因此受到百姓的殉国冉闵杀了多少胡人。
冉魏国土狭小,经过动乱后人口也凋敝,而周边却是强敌林立,唯有东晋既是汉族正统,又有实力协助冉闵。
东晋合作的基础是,冉闵去除自立为帝,然而东晋孱弱的军事能力被冉闵轻视,拒绝了合作的可能,断送东晋统一的希望。
冉闵最后的战败,与国力有着巨大的关联,战乱导致农耕无法进行,冉魏出现大面积的饥荒,导致民心动荡。诸胡联手围攻,冉闵不幸被俘获,冉魏也就此亡国。
所以,冉闵深受胡人影响,虽有智慧能够百战百胜,但忽视国力差距不肯与东晋联手,反而妄自称帝,这只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我们不应该过分的谴责!
又扯到这个问题了啊,如果让冉闵当民族英雄,那真正的民族英雄岂不会胆寒?
什么是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知道了什么是民族英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冉闵。冉闵一出生就归属后赵贵族,是皇帝石虎的干孙子。作为汉人,他骨子里的思想却是羯人的思想,早年还打过当时的华夏正统东晋王朝,说到底除了本民族定性上是个汉人,但实质上已经与羯人无异了。
再就是这个杀胡令,网上的那篇“长篇大论”根本就是后人编的,晋代哪有这种清代文风的文章。真实的杀胡令就只有“斩一个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凡文官进位三等,武职都任牙门”这么一句话。原因也是冉闵醉心于后赵的皇位,而石虎的这几个儿子侄子总对他先用后要杀,这就让冉闵非常气愤。另外冉闵血洗后赵皇室之后,下令跟自己一心的留在邺城,不一条心的就走,结果就是胡人都跑了,汉人来了好多,冉闵这才意识到只有汉人才会支持自己,所以才下了这么个诏令,其满满的政治阴谋。而且在后期冉魏兵源枯竭的时候,冉闵又对胡人开始了招抚政策。
你说冉闵保护了中原的汉人,然而事实上冉闵一死,邺城就跑出来20万汉人南逃,结果基本是被鲜卑大军屠杀殆尽,你说保护谁了。
要真说那个时代保护了汉人的政权,南方的东晋和西北的前凉才是大头,成立一共不到三年的冉魏能有什么功绩。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我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
这是网传《杀胡令》文章的一部分,明显是伪造的,是现代人杜撰的,根本不符合冉闵时代的文风,而且现代感太强了。真实的杀胡令是一连串组合的政治军事行为,用语言描述的少之又少,因此历史上根本没有《杀胡令》这样的文章。应该是小说家之言!(冉闵雕像,河南内黄县)
冉闵杀胡令历史真实如何?冉闵原来的名字是石闵,他的父亲冉良,被后赵石虎(羯族)收为义子,改名为石瞻,河南内黄人,汉族。冉闵自立为王时改回了原来的姓氏。冉闵果断敏锐,得到石虎的宠爱,把他当做自己的孙子来抚养。成年后的冉闵武功卓绝,擅长用计谋,逐渐成为后赵掌握军权的大将。
公元349年,石虎死后,后赵陷入争夺帝位的混战中。石虎的太子石世即位33天,就被石遵(石虎第九子)废除自立,石遵为了拉拢冉闵这个统军大将,许诺让他做太子,事后却立了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冉闵对此事非常懊恼,被人戏耍了。石遵担心冉闵汉人的身份,同时掌握军权,图谋杀死冉闵,却被掌控军权的冉闵杀死,并拥立石虎的第三个儿子石鉴为皇帝。石鉴也想杀死冉闵夺回军权,不过冉闵洞悉先机,诛杀了企图杀死他的异族将领们,石鉴被囚禁起来。(石虎像,他杀人如麻,笃信佛教,有点可笑)
冉闵此时面对胡人对他的杀机,希望自立为帝,杀胡令政治行动开始了:
1.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数。
2.“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
3.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
第一道政令,目的是平息六夷人的反抗,持有兵器的外族人要处斩,很多胡人逃跑。说明很多胡人担心冉闵会报复。
第二道政令,冉闵希望胡人能够加入自己的阵营,不认可冉闵的可以自行离开,这里暗藏杀机,胡人如果不走,表示效忠的话,就没有后来的杀胡令。
第三道政令,冉闵看到胡人根本不愿意为自己所用,于是下达杀胡令,汉人杀胡人可以得到政府的奖赏。
被胡人屠杀、压迫已久的汉人终于将怨气释放出来,后赵的汉人纷纷诛杀屠杀欺压他们的胡人,一天之内胡人被斩首达到几万人,冉闵率领赵国(后赵)汉人系统屠杀了近20万胡人,并且这促使北方的汉人和胡人之间的相互屠杀,因各地胡人掌权者不愿意归附冉闵。 (冉魏图)
《杀胡令》为何误传这么久?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实行严苛的法律制度,并进行“胡汉分治”,羯族是最高等的民族,其他少数民族其次,汉人则是最底层的民族。石勒的侄子石虎继位后,更加有系统的消灭汉族人,对待汉族人主要有三条规则:1.奸淫。2.屠杀。3.疫使汉族人服劳役,从而规模性消除汉族人。
石虎征调16万汉人修建邺城的皇家园林和城墙,一场大水数万汉人被淹死;再征40万人修建长安、洛阳的宫殿,死者甚重,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到处是倒毙的汉人,城墙上堆满汉人的头颅;50万人造士兵的甲胄,17万人造船只,大约三分之二的人都死了。
石虎这样做无非利用汉人做事情,用完就杀,为其他胡人进入中原腾出空间。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汉人在后赵期间锐减600-700万人,要么逃走,要么被屠杀,同一时间,大约有500-600万人的五胡进入中原地区,这是要换人种,绝汉族人。
冉闵的杀胡令将北方汉族人的怨气释放出来,反杀屠杀他们的胡人,快意恩仇,不愧是汉族的民族英雄。虽然从杀胡这一行为上看冉闵非常残暴,他从自身利益、民族利益出发,反杀胡人也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如果没有这样血气,汉民族估计很快被灭亡了,他的行为获得了绝大多数汉人的同情和跟随。
此外,秦汉魏晋以来,很少有大臣在亡国是自杀殉国,冉闵死后,大批冉魏的官员自杀殉国,这也说明冉闵代表了汉民族的正义,而东晋司马氏统治者始终在作壁上观,被灭亡也是必然。
不管冉闵出于何种原因下达杀胡令,这一政治行为给那些胡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汉族人不可轻易侮辱杀害,汉人的反击可能是致命的,要善待汉人。羯族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不久这一残暴民族直接消失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杀胡令》误传这么久,因它代表了汉族人的民族自信心,真假在其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