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冯子材在镇南关战役中消灭法军数量不多,不过这是中法战争中清军打的最出色的一次冯子材。而且冯子材在之后主动出击,并促成法军的溃败,所以表现可以说非常不错了。中法战争爆发以后,清军是屡战屡败,海上法国舰队全歼了船政水师,重创南洋水师,攻占了基隆煤矿,并切断了清朝的南北海军。陆上北宁的清军不战而逃,1885年2月,尼格里准将率领法军更是一举突破镇南关,攻入中国境内。因为法军只是为了以战促和,所以不久就撤退。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打的太顺利冯子材,法军也开始有些自大。在发现冯子材率3万多清军重新恢复镇南关防务时,尼格里虽然身边只有法军第23团主力、第143团、第111团各1个步兵营,总计2137名士兵(另有越南土著2个连和少量阿尔及利亚土著士兵),弹药储备也不足,但是依然决定对3万多清军主动发起进攻。
1885年3月23日,法军向清军阵地发起进攻冯子材。双方激战一天,因为兵力太少,法军被击毙4人,打伤25人以后攻势被击退。第二天法军再次发起攻势,由于当天大雾,法军射击准确的优势无从发挥,在清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再次被击退,而且被击毙人数达到了70人,另有180人受伤(以上损失数字没有包括越南人和阿尔及利亚人)。
更糟糕的是,此时弹药也损耗很大了,尼格里看到无法再战,不得不下令法军撤往后勤基地谅山,以补充弹药,并在3月26日成功抵达谅山。如果镇南关之战到此为止,那么只是法国人过于自大上演了一处闹剧而已。而清军以3万多兵力对2000法军,仅仅是击退却不能全歼敌军,表现也只能算一般。
不过冯子材难得的是在此时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战机,于是主动率军出击,在3月28日逼近谅山,和法军再次交火。在当天的作战中,由于尼格里已经聚集了谅山附近的法军和土著部队,兵力增加到了4500多人,因此清军的攻势被击退,损失惨重,伤亡过千。而法军仅死亡7人,37人受伤。
然而对于法国人来说倒霉的是尼格里在战斗中被流弹打伤,于是把指挥权移交给了赫本哲中校。正是这个缺乏实战经验的赫本哲中校,在面对数万清军时产生了畏惧心理,不顾劝阻率部扔下辎重从谅山撤退,一路逃到河内。清军因为在前一天的战斗中损失太大,因此也没有追击,让法军全身而退。
我们不难看到,单纯从战果来说,镇南关之战和谅山之战法军的损失非常有限。清军除了在谅山缴获了一批弹药和粮草外,战果寥寥。而且此前中法两国已经达成和谈协议,对于中法战争的结果来说影响也不大。但是冯子材能在击退法军以后主动率军追击,这是历次对外战争中非常少见的一个举动,非常难得。
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从战果来评价冯子材的表现,总体来看的话他在清末清军将领中至少属于中上水平了。
对于冯子材在镇南关大捷中的作用,现在学界还是比较客观,但是也有神话的倾向。冯子材在镇南关大捷中确实起了中坚力量的作用,但是并非唯一军事力量。《清史稿》中记载:“(冯)子材居中,(苏)元春为承,(王)孝祺将右,陈嘉、蒋宗汉将左”。然而在许多著作中,只留下了冯子材的情节,给大家造成镇南关大捷似乎是冯子材一支队伍在孤军奋战。镇南关大捷是冯子材、苏元春、王孝祺、陈嘉、蒋宗汉等人一起奋战的结果。
之所以冯子材是镇南关大捷的第一功臣,主要是因为在这一战中,关键的决策都是出自于冯子材,例如主动迎击法军、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在镇南关一线等,是冯子材的军事部署让这一战打得比较漂亮。当然除了冯子材的军事指挥战略,镇南关一战之所以取胜还是各方势力妥协,团结一致抵抗外敌的结果。例如潘鼎新在张之洞的调和下,对冯子材言听计从,冯子材也比较尊重和服从潘鼎新,张之洞虽然比较讨厌潘鼎新,但是在外敌当前,不会因私废公。
在镇南关前线,清军各路的文武官员在大局面前表现得非常团结,将士身先士卒,文官献言献策各尽其能。当时关于战还是和,清廷分成两派,互相攻讦,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关系复杂,矛盾重重,加上前线又有黑旗军、湘军、淮军、楚军、桂军等大小山头,在这种情况下达到空前的团结实属不易。再加上法军在攻打清军时,天降大雾,一时能见度很低,法军的枪炮很难瞄准,这才有了冯子材“持矛大呼”与法军血拼的情节。镇南关大捷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结果,冯子材的功绩值得肯定,但也要客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