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邀请百忧集行。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了百忧集行。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原一带生灵涂炭,杜甫亦陷于动乱之中,饱受战乱之苦。

在叛乱开始后百忧集行,杜甫先在老家奉先。安禄山进逼潼关后,杜甫带着家人从奉先逃往天水,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京师陷落,唐玄宗西逃。杜甫此时已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一带),得知肃宗继位,安置好家小以后,便独身一人离开鄜州,去投奔李亨在灵武大本营,希望能为国效力。不料,却在半道上被叛军抓回长安。当时的长安在叛军的野蛮蹂躏之下,繁华不再,他因此写下了《哀江头》、《春望》等伤心至极的诗篇。后来杜甫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直接投奔唐肃宗,担任左拾遗的职位。此时杜甫仍对唐朝保有极大的信心。但因杜甫天真耿直,触怒肃宗,接连被贬,乾元元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是年冬,杜甫从华州去洛阳办事,一路上亲身感受到人民所受战争之苦及其对安史叛军的痛恨。他认识到安史之乱主要是祸起内廷腐败,百姓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牺牲。加上他对肃宗已经完全失望,于是在乾元二年秋,毅然离职,开始了下半生辗转漂泊的生活。

杜甫弃官之后,先后到秦州、同谷一带逃荒, 后到达成都。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这里环境优美,诗人和邻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生活相对地平静。

上元二年(761)的秋,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此时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虽然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在这首诗里虽然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全诗之后,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