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在命令臣僚编纂《御批通鉴辑览》时拐子马,曾经怀疑拐子马的传统定义不符合骑兵作战的军事常识,遂写了如下一条“御批”: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严格来说,乾隆帝不是怀疑拐子马的存在,而是怀疑将拐子马解释为「皆重铠,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岳珂《 鄂王行实编年》中的记载)拐子马。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宋史·岳飞传》、《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乃至《说岳精忠全传》都按照岳珂描述的概念展开叙述拐子马,就连《水浒传》里面的连环马也和岳珂的描述相仿,可以说直到乾隆帝才有质疑。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乾隆帝的质疑理由是成立的,仅以常理度之,这样的做法一来使得骑兵的机动优势丧失,二来就是一损俱损,风险很高。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宋史大家邓广铭教授《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对“拐子马”究竟是什么作了详尽考证。广铭先生指出:“拐子”就是“侧翼”之意,“两拐子”就指左右两翼,而“两拐子马”或“东西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

既然如此简单,那么何以这么多人会误解?这是因为拐子和拐子马是华北地区的方言口语,因此到了南宋时期,其准确含义大家就不太了解了,所以会以讹传讹。

追根溯源,对拐子马最早做出记载的直接参与过顺昌之战的顺昌府通判汪若海呈报给朝廷的战况汇报“札子”,汪若海称金军的“铁浮图”“三人为伍,以皮带相连”而“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对拐子马正确的定义和对铁浮图错误的定义在岳飞的孙子岳珂这里被混为一谈,留下了这个持续千年的错误。

金兀术精锐王牌铁甲骑兵。正面冲锋的是铁浮屠,两翼负责包抄的通常是拐子军。共同点是马匹和士兵都穿重甲,不畏刀砍、箭射,且都用锁链连接,具有强大的冲击性。区别连接数量不同,两翼包抄需要快速机动,所以拐子马固定为三匹马连接。而且拐子军都由能骑善射的女真人组成。铁浮屠则可连接更多,就像“平推的墙一样”,战场作用相当于二战的坦克车。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1140年,乘岳飞大军出击之际,妄图袭击西线指挥总部——岳飞坐镇的郾城。金兀术率领15000精锐王牌铁甲骑兵和十万步兵,岳飞仅以几万兵力应战。金兀术精锐王牌铁骑都是三匹马连接,形成拐子军,正面冲锋,岳家军亮出骑兵接地敌,而后步兵在骑兵掩护下冲入敌拐子军中。这些步兵由岳家军精锐背嵬军为主组成,身披铠甲手持刀斧,岳飞命令士兵不得抬头(不惧敌人武器攻击,减少伤亡),低头专注于拐子军马匹没有铠甲包裹的蹄腿关节处,用刀、斧砍杀,只要一匹马倒下,另两匹马也被拖拽倒下,失去战马的拐子军在岳家军面前战力大降。很快15000拐子军几乎全军覆没。岳家军乘胜追击,直扑金兀术的十万步兵,在近身战中岳家军具有很大优势,金兀术被迫撤军。

岳飞取得郾城大捷,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谢友邀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拜读了已有答案,发现各位专家对评书还是很有研究的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那么,真实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到底是什么呢?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四》金国图经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金军作战,以步兵方队为主阵,以精锐骑兵为两翼,作战过程中很自然就会对敌方形成包抄

拐子马: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会编.卷二百二》.汪若海(答刂)子

汪若海为顺昌通判,大战在即,携家人和部分民众撤离,得知刘锜顺昌大捷后奉命以部分兵力留驻,部分退兵,感觉万分惋惜,写了这份东西

作为顺昌通判,对顺昌战事有很多渠道可以了解,汪若海对战况的描述应该是非常准确的,所以

1.铁浮屠是重装步兵,每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用皮索连接,以示守望相助,要死死一块

2.铁浮屠进攻战术就是简单的猪突,仗着甲厚一股脑往前走,后面还跟着一帮搬拒马的友军,每前进一步,拒马也跟着前进一步。拒马这玩意连马都跳不过去,身穿沉重盔甲的铁浮屠想后退都没有机会

3.拐子马是女真轻骑兵,弓不能远射,主要凭借机动性、冲击力和坚韧持久的耐力对敌方造成打击

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如果铁浮屠是重骑兵就会产生这样几个弊端

1.战马的速度不会完全相同,对后排的骑兵来说,前排的皮索就是移动的绊马绳,谁也不敢全力冲刺

2.连在一起的骑兵自然失去了机动性

3.马不能跃上城墙

4.倒下一匹马=损失三个骑兵,这种事估计敌人很高兴

岳珂是名将之后,但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文人,不知兵事,他能将事件的脉络写得很清楚,细节上极可能混淆

有关铁浮屠和拐子马的记载集中在绍兴十年,岳珂走访老兵、查阅资料时对这两个兵种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就混在一起了

~《宋史.岳飞传》

郾城之战事件完全真实,有关金军的描写细节上就出现了失误,来看当事人到底是怎么说的

~《岳飞郾城捷

奏》

1.金军从来没有只用骑兵发动一场攻城战,按金兵步骑比例3:7算,进攻郾城的金军应该另有步兵35000人,实际总兵力应该在五万左右

2.盖天大王名完颜宗贤,长期担任金国后方留守,此次参加郾城作战证明兀朮已经得到增援。与“谋知飞孤军无援,于是并兵以御飞”相吻合

3.引文中划红线部分是岳家军骑兵战斗,绿线部分是步兵战斗状况描述,这一点毫无疑义。问题是与岳家军步兵的战斗是金军骑兵吗?

麻扎刀、提刀、大斧这类砍砸短兵器想够到骑兵很难,对付的应该是有重盔甲的步兵。再联系到这是一场攻城战,应该是兀朮见双方骑兵交战己方略处下风,便将本来用于攻城作战“其进如墙”的重步兵方队派上去,以期在野战中切割宋军骑兵。这时,岳飞派出了特种步兵与之交战

可见岳飞早就训练了一支专业整治铁浮屠的克星部队

4.从古至今都是“射人先射马”,骑兵往来冲突中马一倒下,基本上骑手就会变成肉泥,所以,马是被重点招呼的对象,战场中失去骑手的战马有的会奔散,也有的会随着熟悉的马队奔跑

这场交战,岳家军夺到战马二百匹,可见给金军造成的杀伤是巨大的,“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

可惜因为战斗结束时已经天黑,这份奏折中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从赵构的欣喜程度可见一斑

随后,七月十四日,岳家军在颖昌再次战胜金军主力

~《王贵颖昌捷奏

此战之后,金国重金打造的铁浮屠消失了,拐子马的说法也不见于记载,因为

1.被找到罩门的铁浮屠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失去了铁浮屠的配合,拐子马与普通骑兵已经没有了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