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秦国能统一六国的一个民族誓言,就好比电视剧里那句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一样,是大秦帝国的精神。

每当秦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这句誓言就会在朝野之间漫起,一种不屈和必胜的信念会感染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此时还有什么不可战胜的呢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秦的成功,不是个别英明君主的成功,而且在这样的精神感染下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全民族的成功。

在战国时期,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也许只能诞生于秦。诞生于这个面对西域的狄戎部队,靠自己的双手大出一片天地的国服,齐国,楚国的环境太好了,丰衣食足,风花雪月中,民族的斗志会被消磨,燕国有着产生这种精神的环境,但是老国王自高自傲,不思进取,最终没能实现这个梦想。

在读《大秦帝国》时,这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如同一股清风,夹杂着我们古老祖先的纯朴,理想和热情,扑面而来,一个与众不同,有着超越其他国家的集体民族性国度,在纷乱的战争年代,一步一步的向着强大进步,而每走一步,涌入他们心田,照耀他们前行的都是这句古朴而又有力量的民族誓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秦国崛起于西方,周孝王时,秦非子马养的非常好,周孝王一高兴把秦地封给他。这个时候非子顶多算个卿大夫,周平王时,秦襄公护驾有功,才被提升为诸侯。秦人生活在戎狄之间,难免染上戎狄恶习,被‘称之为虎狼之国。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秦人虽然生活在西方,但确是东夷人,和赵国同宗。周成王时,秦人祖先恶来在商奄地方造反,失败后被发配到西方抵御戎狄的入侵。中原各国经过几百年发展,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文化发达,而秦国地处西陲地脊民贫.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东方三晋齐鲁等国做国际规则时,根本不带秦人玩.秦人想回归华夏故土总没有那个实力。吴起率五万魏武卒打败秦人,取河西七百里之地,把秦国压缩到西部挟小地方八十余年,如果魏国战略上不发生错误,可趁机灭掉秦国。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秦国经几代人卧薪尝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把国民绑在国家战车上,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秦法,斩首多为上功,斩一首赐爵一级,故谓秦为首功之国也

”战场上,秦卒夹个人头,手里拎个人头向前冲锋,非常野蛮残暴,有一种观点秦人在灭六国时共斩首百余万级,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国。另一方面秦人文化比较落后,不讲究中原礼仪和文化,讲究实用至上原则。

.秦人对土地特别贪婪,除了用武力夺取六国土地外,还用外交欺诈手段诈取楚国商於之地,扣留楚怀王。秦国不讲信用,贪得无厌形为,六国非常痛恨,认为秦人和戎狄一样是虎狼之国。

这个事儿看起来确实挺奇怪的,关东六国在秦朝末年纷纷复国,可是在秦朝灭亡之后,“老秦人”却老老实实地一直服从于统治者,从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到汉高祖刘邦,都不例外。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这又是为什么呢?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一、秦国贵族六国复国的主体关键在于六国的贵族,如齐国的田氏后裔,楚国的项氏、景氏,赵王歇、韩王成、魏王豹等等。相对来说比较例外的就是燕国,因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致秦始皇对燕国下了狠手,以至于燕国贵族势力相对来说要薄弱许多。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那么,秦国的贵族去了哪里呢?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1、为秦二世胡亥所杀

胡亥登基以后,曾对赵高说道:“我这么年轻就当上皇帝,很担心诸公子们盯着我的皇帝位,该怎么办?”赵高给他出个主意:彻查他们,有罪的就全杀了。

结果,二世胡亥的兄弟姐妹们大多因此罹难,即使平时遵纪守法者,也都被随便安了个罪名杀害了。有求情者,也都被安上了诽谤的罪名,在此期间,死亡的王族子弟 应不在少数。

2、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激发了秦人参军的热情,但与此同时,也在逐步消除旧有的贵族体系。

此外,从商鞅变法时普遍推行的县制,到后来的郡县制,分封制在秦国已经被完全替代了,贵族的特权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繁衍发展的土壤了。

所以,作为复秦主体的贵族,在秦国力量是极为薄弱的,这也是”老秦人“没有复国的最关键原因。

二、制度的延续性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朝的大一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谁的管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归属感,更多在于百姓的生活是否满足要求,或者说是否有上升的空间。

从制度上来讲,秦人能够从一个一般的国家,逐渐成长为超级大国,”商鞅变法“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也即是说秦朝当时的制度对于秦人的管理,是非常适宜的。而刘邦后来所推行的制度,恰恰就是这一整套的秦人的管理办法,所以,对于关中、汉中、巴、蜀等地的百姓来说,除了国家的名头换成了汉以外,其他跟秦时并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在刘邦统治的时间内,不但秦地稳定如昔,甚至连出征关东的节奏都与之前秦来六国时没什么两样,幻想着建立功业的年轻人们,前仆后继地加入了刘邦的汉军,对抗着关东的军队,占据关东的地盘,直至最后的统一。

三、项羽所带来的仇恨项羽在新安的杀降事件,再加上在咸阳屠杀军民、杀害秦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抢夺秦宫财宝、掳掠秦宫妇女等等行为,无一不是在秦地拉仇恨。

而这一仇恨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所分封的三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因为缺少军民百姓的支持,很快便败给了刘邦。而当刘邦占据了关中、汉中、巴、蜀等地以后,再加以推行秦人的律令、制度,实际上,从本质上来说,”秦“已经实现了复国,不同之处就在于统治者变成了刘邦和他辖下的丰沛集团,国名换成了”汉“。

水言水语刘邦集团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充分利用了秦人的先进制度来管理秦人固有的土地,这也是他后来能够获胜的基础。”老秦人“虽然没有复国,但是却如同复国一般,重新实现了一次大一统。

当然,这点上来说,刘邦与项羽的出发点相关还是很大的。

项羽无意在关中称王,他的根基在楚地、在彭城,所以,他占了咸阳之后,才会抢妇女、抢财宝;而刘邦的整个丰沛集团,多是中下层人士,并无根基所言,所以他更向往在关中称王,这是他能够在秦地”约法三章“的根本,相反,他占了彭城之后,才像项羽一样,抢妇女、抢财宝。

所以,很多时候也不能说起点高就一定有优势,”郡县制“就一定比”分封制“有利,只是是否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