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前两人的恩怨纠葛还得以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说起谁推荐管仲当宰相。

谁推荐管仲当宰相: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前有一段恩怨纠葛,你知道吗?

齐僖公是齐国的第十二代君主。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诸儿谁推荐管仲当宰相,二儿子纠,小儿子小白。僖公死了后,大儿子纠继位,为齐襄公。襄公昏庸无能却心狠手辣,因此,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和公子小白的老师鲍叔牙怕两位公子遭襄公陷害,就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去避难。

再说,襄公因荒淫无道,被堂兄公孙无知杀害,无知自立为君,因国人不服,很快又被杀害谁推荐管仲当宰相。这时,公子纠和小白都想提前回国继承君位。管仲明白,莒国比鲁国离齐国近得多,坐马车再快马加鞭也不会赶到小白的前头回国,所以,管仲早早埋伏在从莒国去齐国的必经之路上,等小白路过时,朝小白心口射了一箭,按管仲的功夫,这一箭射死小白是很有把握的,但天无绝人之路,这一箭偏偏射在了小白的衣带铜钩上,小白将计就计,咬破舌头,佯死车中,瞒过管仲,抢先回到齐国继承了君位,为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想让自己的老师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不干,推荐管仲当宰相,齐桓公不肯,说:“管仲差一点把我射死,我杀他还不解一箭之仇呢!”鲍叔牙苦口婆心,从管仲的能力,到实现桓公创霸的宏图,开导桓公,终于让齐桓公不计管仲的一箭之仇,任管仲为宰相,并拜为仲父。

其实这个问题反映了三个层面:

谁推荐管仲当宰相: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前有一段恩怨纠葛,你知道吗?

一、怎样用人?(如齐桓公)

谁推荐管仲当宰相: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前有一段恩怨纠葛,你知道吗?

二、怎样管理?(如管仲)

谁推荐管仲当宰相: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前有一段恩怨纠葛,你知道吗?

三、人性的挣扎 (如鲍叔牙)

前两者是自然天成,没有什么可纠结的!

后者才是最考验人性的!

因为是今年的高考题,所以我把书又拔拉出来,重新温习一遍,然后给儿子重讲后,问他的观点!

他说:鲍叔牙!

因为管仲早期穷且不得志,鲍叔牙帮助他,护着他,后期自己得到齐桓公的重用时,反而举荐管仲,自己而退其位,这种胸襟和气量是不可多得的!

确实!

忌贤妒能者,多如牛毛!

而尽公忘私者,凤毛麟角!

都说:

写齐桓公,得分90

写鲍叔牙,得分80

写管仲,得分99

其实我觉着:

齐桓公只占了天时:

身为君王,做到了信任二字!管仲是占了天份及公私分明:

拥有天生的管理才能,把齐国做强做大!即使鲍叔牙有恩于自己,也做到了知人善用,没有举荐鲍叔牙!鲍叔牙有一双慧眼以及胸襟气魄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慧眼识玉的,鲍叔牙从一开始就认准了管仲是个人才!自古以来,中饱私囊者有,自私自利者有,而像鲍叔牙这种大仁大义,自甘其后的人还真不多见!所以,鲍叔牙是当今社会上最难得的一种人!你觉得呢?

秦国张仪。魏国出人才,但不能用人才。天下郁郁不得志的人才都投奔了秦国,张仪就是其中之一。

谁推荐管仲当宰相: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前有一段恩怨纠葛,你知道吗?

秦惠王时,山东六国早已认识到秦国的力量,他们准备联合起来,再一次攻秦。为什么说“再”呢?因为六国之前已经玩过一次联合攻秦了,当时是秦孝公时期,六国都想从秦国那讨点好处,但最后因为内讧,只有魏国出兵,也没赢秦国。

谁推荐管仲当宰相: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前有一段恩怨纠葛,你知道吗?

不过,秦惠王这次的六国攻秦不一样,他们是为了自保,眼看秦国日益强大,再不弱秦,六国恐怕就该完蛋了。实话实说,秦国即便强大,也无法一次打败六国,这时候就需要军事之外的力量了,张仪正好就是这样的人选,他单枪匹马,靠着一张嘴,硬是把合纵联盟拆散了。

谁推荐管仲当宰相:齐桓公拜管仲为相之前有一段恩怨纠葛,你知道吗?

当然,张仪虽然只是个说客,但他有两样法宝,一是背后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二是他摸清了人内心的弱点——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利益。张仪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把楚怀王玩弄于股掌之间。楚怀王不算个草包,败魏国,灭越国,发起合纵,但就是遇到了克星张仪,最后被张仪骗太多了,总想扳回一城,没想到被秦国扣了,客死异乡。

张仪以一己之力,喝退百万雄兵,让秦国以最小的代价渡过了最危险的成长阶段,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张仪当这个相国,没有辜负秦国。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