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西北马家军,我来回答。
原因其实比较复杂西北马家军:
第一,骑兵和步兵的区别西北马家军。
刺死砍伤,显然直刺的杀伤力更大,而劈砍的杀伤力较小。
在古代,如果敌人穿着一定的铠甲,使用刀劈砍想要杀死对方,并不容易。
往往一刀下去,似乎砍得很厉害,对方只是轻伤。
然而,如果是直刀,通常刀尖都可以刺,而且刀比较长。这样一刀刺过去,对方往往是重伤甚至死亡。
那么,对于步兵来说,直刀比弯刀实用,因为直刀更长。
但骑兵就不同。
骑兵在马上,可以借助马的速度进行劈砍,一刀就可以将人砍死。青海马步和红军作战时,他们的马家骑兵高速冲锋,甚至可以一刀将人劈成两段。
而弯刀比较适合骑兵。
第二,弯刀不容易脱手。
其实蒙古骑兵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只有长矛刺中敌人脱手以后,才会用弯刀搏斗。
其实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游牧骑兵也是用直刀,采用刺杀的方法。
但直刀最大的问题是,一旦刺中敌人就会脱手,那么骑兵就彻底没有武器了。
而相反,弯刀采用劈砍的方式,由于弧形刀身可受力的强度大,所以伤势更为严重,且不容易脱手。
骑兵不会丢失自己的武器,也不容易折断,当然是弯刀更合适。
第三,弯刀的威力较大。
弯刀有很好的曲度,接触敌人身体瞬间沿刀刃的曲面滑动。所以可以连续的接触敌人身体,切割力也就相应增加,造成人体更大的损伤。
其实,有过切肉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用菜刀硬砍硬劈一块肉,未必砍得开。
切肉时候,要用刀在肉上面拖动,划开肉。
这样一划就开,破坏力更强。
江湖上卖艺,搞什么大刀砍肚子、刀枪不入的,他们都是单纯的砍,绝对不能拖刀,一拖就肚破肠流。
基本就是这些理由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南宋其实并不缺少军马,但严重缺少战马。
军马和战马并非同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不是一回事。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引进了全世界优秀的马种。
其中高大的阿拉伯混血马、英国混血马主要用于骑兵作战,而顿河马、蒙古马则用于军马,主要用于拉车和背负物资。
这是因为战马需要很快的速度,以冲锋和追击敌人,必要时候还要迅速撤离逃走;
很强的冲击力,无论对抗骑兵还是步兵,马匹冲击力很重要,可以冲散敌人阵营;
很好的负重能力,即便马匹没有铠甲,骑兵携带武器和铠甲也是很重的;
较好的耐力,因为骑兵作战往往需要连续数日,马匹也要经得起连续作战才行。
相反,对于军马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耐力好、力量还算不错、比较驯服,可以用来拉车运货即可。
但军马往往不能打仗,重甲骑兵骑上军马随便冲锋一两次,马匹甚至会脱力累死。
所以,南宋其实有大量的军马,然而却不是战马,不能编组骑兵作战。
南宋常用的滇马,普遍高度只有1.1米,比驴子也大不了多少。这么弱的马,除了拉车恐怕也没有什么其他作用。
而真正的战马,除了马种以外,还需要从小严格的训练,包括放养锻炼体力、耐力和速度,还需要让其在激战中服从命令。
这非常不容易。
萨沙之前发了小视频,马其实是很胆小的动物,能够被一只乌龟吓跑。
在两军对垒期间,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战马根本就不能打仗。
比如清末八里桥战役,蒙古骑兵的马没有严格训练,听到洋枪大炮声音就吓得乱跑,甚至将骑手甩下。
然而,训练、养育优秀军马,必须由宽阔的草场。
南宋当时不具备这种大面积的草场,甚至连放羊都不行,每年要从金国进口大量的羊。
这种情况下,别说养马了。
最初,北宋其实倒也不很缺马,因为可以通过马市交易,从北方或者西北少数民族购买马匹。
北宋的物资众多,而少数民族也有很多优秀的战马,大家平等交易,互不吃亏。
当时中国的养马基地,第一是北方蒙古草原,第二是西北地区,当年自然环境还不错,也有大片草场。
不过,随着战争局势变化,首先是金国统一北方,封堵了通往蒙古草原的路线,北宋难以向蒙古人买马了。
随后西夏鹊起,将我们从西北吐蕃、回鹘等民族购买马匹的道路封锁。
至此,南宋自己养不了大量战马,又无法购买,自然是缺战马的。
没有战马,就不能大面积编组骑兵。而没有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很难面对北方强敌占据上风。
金国灭亡北宋的几次战役中,都依靠骑兵为核心力量,在河南大平原肆意驰骋、穿插,将北宋防御线和步兵集团冲的七零八落,这哪里还能打赢仗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