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思想,清代涌现出不少传世深刻的小说清文化;古典小说
清朝时期清文化,长篇小说可谓是大放异彩。有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刻画和伟大的文学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又如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深刻的讽刺和揭露了八股取士考试制度对古代士子的摧残。还有著名的古代怪异小说《聊斋志异》。
文化工程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它是对我国古典文化精华所进行的最系统清文化、最全面的总结。我国古代的文、史、哲、理、工、农、医等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从《四库全书》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
2、艺术领域,清代在陶瓷和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成就;珐琅彩
清代瓷器最具代表的,就是珐琅彩。珐琅彩是清代皇室所采用的最具艺术特色瓷器,它原本是来自欧洲的舶来之物,后经广州传入中国。因为,珐琅彩瓷器的艺术风格得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既绘尽清代皇家的高贵与荣华,又别具西洋特色,是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品类。
绘画
在绘画领域,清代同样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自康乾盛世以来,清朝长期的长治久安、社会安宁,也造就了文化的巨大发展。此时,尤以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
同时,在商品经济发展高度发达的江南地区,还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中国近现代的花鸟类画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作者:小贱贱
严肃的历史和政治中很少使用同化这个词,准确地说,用融合比较好。为什么这样讲?在后面再回答这个问题。
先回到题主的问题吧,同样也先按照题主所说的“同化”来回答。
一、首先要说明的是,元朝统治者并没有被同化。当然,这并不是否认汉族文化的同化能力,而是元朝统治时间太短,如果元朝统治时间理念长一些,大概率也逃不过被同化。
二、为什么会被同化?从被同化方元、清统治者来讲,被同化最大的好处在于有利可图。这个利,就是维持、稳定统治。在直接、清晰的政治利益面前,对每一个统治者来说诱惑都是巨大的。为了得到、稳定、巩固政权,文化习惯上的让步是值得的。所以,元朝忽必烈、清朝康熙等统治者,为了巩固帝国,都采取了一些向汉族文化风俗、政治制度靠近的举措,其目的不言而喻。正是在这个政治利益驱使下,被同化方在文化同化过程中,并不十分抗拒。
忽必烈
康熙
三、从同化方汉族文化来看,由于汉族文化本身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其优劣本文不作评价),并不固守某种特定的汉族文化特征,因而在面临某种外来文化入侵时并不会天然排斥,因而也能很好地接纳、吸引外来文化。不可否认,当时面对蒙古文化、满族文化,汉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丰富性,因而元、清统治者愿意学习汉族文化,但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主因,主因还在于汉族文化的包容、变通、关注现实的特点。传统汉族文化更关注道德、苍生、社稷、秩序,而对文化中的标识性的东西并不太在意。任何一个从人种、外形到服饰都与汉族人有很大差异的外族人,只要他认同汉族关于道德、苍生、社稷、秩序的观点,也可以被接纳为汉族人。这样的宽容态度,使外族人可以在不改变其外在特征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一个与汉族人具有同样思想文化的人,从而不知不觉地被同化。这正是汉族文化几千年以来绵延不绝、发展延续的重要原因。
汉族文化
四、还要强调的是,正是由于汉族文化本身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因而在历史发展中,其实汉族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然,这主要体现在外部标识上。比如,远古汉族人不穿旗袍,清以后汉族人也开始穿旗袍。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今天随时理发很正常。这说明,汉族文化在外部特征上也是不断变化的,包括外族文化带来的变化,也可能成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本文开头强调“融合”而不是“同化”的根本原因。
民族大融合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