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章宋皇后四十四岁却是,死后不得皇后丧仪宋太祖在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相继去世后,娶了宋皇后赵匡义。
开宝元年二月,遂纳入宫为皇后,年十七赵匡义。性柔顺好礼,每帝视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太祖崩,号开宝皇后。宋皇后十七岁嫁给宋太祖,宋太祖去世后不过二十四岁。
宋太宗继位后,宋皇后的就像笼中鸟一样走向消亡赵匡义。
太平兴国二年,居西宫。雍熙四年,移居东宫。至道元年四月崩,年四十四。问题出现在宋皇后去世之后。
宋皇后毕竟是宋太祖的皇后,理应按皇后葬礼对待的。
但是宋太宗没有给这样的待遇。
《宋史·王禹偁传》记载,至道元年太祖皇后去世,“群臣不成服,禹偁与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结果呢,“坐谤讪,罢为工部郎中、知滁州。”
而在有司申请谥号期间,宋皇后的灵柩被放在宋太祖妹妹故燕国长公家中,“权殡普济佛舍”。
三年正月,祔葬永昌陵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享于别庙。神宗时,升祔太庙。宋皇后的灵柩停放了两年才和宋太祖合葬,但是直到宋神宗时期,她的牌位在附在太庙。
从这一点,宋太宗太不仁义了。
宋皇后没有儿子。
二、宋太祖两子的结局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根据《宋史》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太祖去世后,尚有赵德昭、赵德芳两子尚在。
赵德昭是孝惠贺皇后之子。
宋太祖死后四年,赵德昭因受宋太宗训斥,自杀而死。
(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上闻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邪!”宋太宗的话很重,对大臣谋立赵德昭为帝的行为不满,迁怒于他,赵德昭自杀而亡,年仅二十八岁。
而宋太祖最小的儿子不久之后也去世了。
秦康惠王德芳,开宝九年出阁,授贵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元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六年三月,寝疾薨,年二十三。在哥哥死后两年,赵德芳也去世了,起因是“寝疾薨”,年仅二十三岁。
这个二十三而死的赵德芳在民间便演义成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八贤王。
从宋太宗对皇嫂宋皇后的态度,以及两个侄子死的蹊跷的情况来看,让人对宋太祖之死更加怀疑了。
我们都知道,宋太宗赵光义原名叫赵匡义,赵匡胤登基后才改名叫赵光义,自己登基后又改名叫赵炅。赵匡义为何要频繁改名呢?
《宋史》中对赵光义改名的经历有这样的记载:“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义,改赐光义,即位之二年改今讳。”也就是说“光义”这个名字是宋太祖赵匡胤赐的,并不是赵光义自己改的。
避讳这个规矩并不是赵匡胤发明的,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尤其是对帝王之名进行避讳。当时不只是赵光义,赵匡胤的四弟赵匡美也改名为赵光美,只是这兄弟的改名之路比较坎坷,赵光义继位后,他又要避讳,就又改名为赵廷美。
“光”和“匡”只差一个发音,这其中代表的地位差距可是天差地别,赵光义在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是出过很大力气的,按照赵光义的说法,他可是陈桥兵变的策划人之一,是他将哥哥赵匡胤扶上的皇位。而赵匡胤坐上了皇位,当然要巩固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虽说有“避讳”一说,但赵匡胤不提,倒也不会有什么问题。通过改名,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就逐渐明晰起来,赵匡胤对自己这来之过易的皇位甚是爱惜,生怕被人轻描淡写的夺走。
赵光义改名字之所以备受瞩目,多半是因为在赵匡胤驾崩之后,赵光义接替了哥哥的位子。赵光义继位这件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名不正言不顺,加上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赵匡胤兄弟的关系也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赵匡胤作为一位皇帝,怎么会死的不明不白呢?宋代官修的史书《宋史》对赵匡胤的死因并没有任何记载,对赵匡胤驾崩的这件事也只有只言片语:“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虚岁五十岁的赵匡胤在没有任何重大疾病的情况下,就这样突然去世了,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而在赵匡胤去世前夜和赵匡胤彻夜饮酒的赵光义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之一,毕竟赵匡胤死后,最大的受益人也是他赵光义。
赵光义拿出的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的依据就是“金匮之盟”,可“金匮之盟”的内容又让人大跌眼镜。杜太后为了防止赵匡胤去世后出现后周的悲剧,就让赵匡胤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别将皇位传给小孩子,赵匡胤也是在这时候答应将皇位传给弟弟。有趣的是这番话是在赵匡胤35岁的时候说的,当时赵匡胤最大的儿子已经11岁了,杜太后未免想的有些太多了。
综上所诉,赵光义改名可以说并不是自愿的,虽然赵匡胤利用“避讳”及改名划分君臣的地位,但野心勃勃的赵光义最终还是登上了皇位。赵光义登上皇位后就学着赵匡胤让弟弟改名,前面提到的赵光美就又改名为赵廷美了,最终赵廷美还被罗织罪名贬至房州,抑郁而终,年仅38岁,“兄终弟及”这个传统也随着赵廷美的去世不了了之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