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一个新建立的王朝只有两个发展可能性,一是迅速败亡,二是走向大治刘如意。也就是说,假如嗣位之君昏庸,导致政局不稳,逃不掉二世而亡;相反,只要嗣君不昏庸,政局大体平稳,战后经济扶苏,走向治世并不是难事。

刘如意: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刘如意: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刘如意: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刘如意: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刘如意: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刘如意:

刘如意:如果赵王刘如意当上汉朝皇帝,汉朝会很快出现治世吗?

刘如意是昏还是明刘如意?

皇权在刘如意手中,还是在戚夫人手上,亦或是吕雉手上?

功臣派会不会掀起新的证据不安定因素?

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基本就可以勾勒出刘如意坐殿后,西汉能不能走向治世。我们一个一个分析。

刘如意是昏还是明?当初,刘邦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理由是刘如此“类我”,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心目中,刘如意有才华、聪明、有能力。

不过这个说法我认为很难站得住脚,小孩子从小到大要经历多次变化,伤仲永的故事比比皆是,谁也不敢说“从小看八十”就是真理。何况,刘邦这句话掺杂了太多的对刘盈的不满,以及对戚夫人的偏爱,难言公平。

刘如意在历史上的事迹太少,去世又太早,导致人们很难对他做出判断。不过,从刘盈对他的友爱来看,刘如意似乎不坏,否则史书一定会有记录。至于能力如何,完全没法判断。

这就基本满足条件了,皇帝其实并不一定个人能力出色,也不需要是个道德君子,人不太坏,能明辨基本是非,再有好的大臣辅佐,不会太糟糕,底线能守住。

皇权在刘如意手中,还是在戚夫人手上,亦或是吕雉手上?

这点很重要!既然假设刘如意登基,那么就应该假设吕雉退出历史舞台,政权掌握在刘如意或者其母戚夫人手上,亦或是母子共执。

戚夫人有没有能力执政呢?能力肯定不会超过吕雉,执政的愿望就不好说了。别看刘邦在的时候戚夫人乖巧得很,刘邦不在了,跳出来争权夺利还真没准。

唯一不确定的是,戚夫人的娘家势力如何,能不能帮她撑起一片天。假如不能,戚夫人干政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小。假如能,事情会有点糟糕,个人判断,最好的结果能达到吕雉执政就烧高香。

如此来看,戚夫人及其后族,可能是阻碍汉帝国大治的不利因素!

功臣派会不会掀起政局不安定因素?西汉开国之初,有两大政治势力,一是异姓诸侯王,二是功臣派。其中异姓诸侯王问题,在刘邦去世前解决了,功臣派是个遗留问题。

事实上,汉惠帝时期功臣派不成问题,那是因为他们碰上了凶悍的吕雉,不代表刘如意就有办法对付。

其实,刘邦临死前还是做了一些伏笔,比如将曹参派往齐国为国相,让萧何与曹参有嫌隙。武将中,周勃、樊哙、灌婴并不和睦,恐怕也有刘邦运作的成分。

即便如此,政治斗争从来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事实上,周勃和灌婴在诛灭吕氏的过程中,合作得相当愉快。

新朝开国,功臣派向来就是个头疼的事,像刘邦这样平民出身的皇帝,领导的是一群社会底层发家的“破落户”,解决这个问题更难。所以才有朱元璋的杀戮。

汉惠帝时期靠吕雉的智慧镇住了功臣派,刘如意上台的话,能不能镇得住这群骄兵悍将,还真不好说。只能寄希望于功臣派分化的结果,是不是足以保持长久平衡。

我个人认为,问题不大。原因就在于功臣派里缺少真正的领袖人物。萧何当年被列为首功,很多人就不服;曹参乐衷于个人享受;周勃缺少政治智慧;陈平阴谋家一个当不了头;灌婴资历太浅。

从逻辑推理角度看,功臣派也许会因斗争带来麻烦,但总的来说还不至于要命。

综上所述,刘如意上台,有其个人因素、后族因素和功臣派三方的不确定性,虽然出现大动乱的可能性不大,但无论哪种情况,都不会比汉惠帝上台,吕雉执政的效果好。看来刘邦生前,还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