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真是腔肠生物——口菊不分清文化。
既然向题目所说,你给我解释一下《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这本书里说的是怎么回事清文化。
所以清文化,清代识字率并不低,反而是清末和民国普及新式教育之后,识字率开始大幅降低。这就好比民国的军人一样,认字就能当副官,有小学文化水平就能当参谋。
这个数据应该是来自罗友枝的《清代教育与民众识字》一书。
而且,罗友枝将这个识字分为完全识字能力和功能性读写能力两种,前者针对知识分子,后者针对底层百姓。其实这么区分也正常,因为知识分子识字是为了读写文言文,或者说是追求功利;而底层民众读写是为了生存,比如签名、记账、写信、写合同等,换句话说就是多点文化知识避免上当受骗。
关于清朝识字率低这句屁话,应该是来自1909年学部的统计数据,即全国粗通文墨者约为300万人,因此部分二傻就张嘴放屁说清朝识字率不到1%。但是,请问这个粗通文墨怎么界定?能写自己姓名还是能读写文言文?好吧,其实这300万人只是统计当时全国参加过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以及各种新旧学堂学生的数量,排除了功能性读写能力的底层民众。换句话说,这粗通文墨的300万人应该划入完全识字能力这一群体。而且,这个统计数据也并不完整。
所以,我个人认为罗友枝的数据有比较大的说服力,其实想想也正常,毕竟清代私塾、宗学、义学、社学等各种学堂非常发达,其中还分成为考科举做准备的长学和识字速成的短学,而且这种旧学堂的成本也不高,短学的成本更低。如果是宗学的成本更低,因为宗族庞大的规模直接拉低了宗族内各个家庭的教育成本。尤其是清朝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期,大量小说付梓刊行,这些小说消费群体不仅仅包括知识分子,底层民众也会大量购买阅读,因此这也从侧面说明,清朝识字率并不低。
最后就是,关于识字率的问题历朝历代也没个靠谱的数据,从来都是估算。不过可以确认的是,清朝识字率在历朝历代就算不是第一,也绝不是识字率最低。
所以,题目就是典型的张嘴放屁。
全文完
清朝末年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东方的扩张,使古老中华帝国的国门洞开,传统的民族关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发前人所未发,在《春秋公羊传笺》中表现出了“化导外夷”的民族观,这既是他对传统“夷夏之辨”说的深化,又是对当时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思考。他主张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化导外夷,以期达到中外相安、天下太平的理想境地,相对于传统的华夷观有了很大变化。之前的魏源、王韬、林则除都突破了夷夏大防的传统观念,为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打开了缺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