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生于598年,卒于649年郭子仪;而郭子仪则在李世民去世后又过了近50年才出生,况且姓氏不同,除去同为大唐人,似乎没有其他的关系。但我们知道,在同一个朝代,前后相差又不是很远,两个人之间总能找出那么点关系。
郭子仪的祖上在几代之内和李唐皇室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郭子仪,多数只是在唐为官,算是君臣关系。《册府元龟》记载了一件事:
郭弘道(郭子仪的伯高祖)曾在隋朝做尚食奉御,而李渊当时是殿内少监,两个人的关系比较好。李渊身体上有比较奇异的地方,那就是体有三乳并且腋下有紫痣如龙。而郭弘道善于相面,就对李渊说郭子仪:“天中伏犀,下接於眉,此非人臣之相,愿深自爱。”意思就是李渊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只差没说李渊将来是做皇帝的人了。
后来,李渊果真当时了皇帝,想起郭弘道曾经的话,就派人去寻找郭弘道并加以重用。可见,郭子仪的祖上就和李唐皇室关系紧密。只不过郭弘道的父亲郭徽和郭子仪的五代祖郭进是亲兄弟,郭徽这一支在隋朝和唐初官居要职的比较多,而郭进这一支比较弱,一直到了郭子仪这一代才真正兴旺起来。
郭子仪是大唐的武状元,生于武周时期,在安史之乱中临危受命,负责平定叛乱,只是在收复两京之后就被夺去了兵权,只能待在皇帝眼皮子底下,一直等到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平息叛乱。之后吐蕃趁虚而入攻占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郭子仪奉命保卫长安,赶走了吐蕃兵。接下来又平定了仆固怀恩叛乱,成为对抗吐蕃的主要统帅并说服回纥退兵等等,可谓是真正的戎马一生, 为大唐江山操碎了心。
郭子仪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里大唐仅有的顶梁柱,几经猜忌和起伏,却始终忠心为国。史书上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渊和李世民打下的大唐江山在一百四十年之后多赖郭子仪的保卫。
郭子仪有八个儿子,其中第六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著名的《醉打金枝》就是根据这两个人的故事改编的:
有一次,郭暧和升平公主吵架,郭暧情急之下就口不择言了,说:“你父亲是皇帝了不起啊?我父亲不愿意做皇帝而已。”升平公主一听这还了得,也是气头上没考虑后果,就进了宫,把郭暧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唐代宗。唐代宗认为郭暧说的没错,就劝着升平公主回去了。
郭子仪知道后可是气得要命,绑着郭暧就到皇帝面前赔罪,唐代宗不以为意,反倒劝郭子仪那是两人的闺房之乐,“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不必在意这些。但是郭子仪可不敢真这么想,回到家还是打了郭暧数十板子。
从这层关系来说,郭子仪和李世民算是姻亲关系。而且,后来郭暧和升平公主生的四子二女中,除长子早亡外,两个儿子娶的都是公主,第三子郭鏦娶汉阳公主,第四子郭銛娶的是西河公主,次子郭钊娶的是长林公主的女儿。
长女郭氏更是成为唐宪宗的贵妃,生下了唐穆宗。
应该说,二人对大唐都具有再造之恩。而且李光弼的功绩绝对高于郭子仪。但二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郭子仪:功高盖世主不疑,位极人臣众不嫉。无论地位,能力,威名,功劳。不仅有唐一代,即便历朝历代也没有超过郭子仪的。而且后世子孙更是官高爵爵显。而李光弼在各个方面都不若于郭子仪,李光弼有“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评价。但最终却落得个惊惧而死。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形容了。这就说明了二人在情商和政治头脑不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十五万造反,一个多月占领洛阳,公元756年,安禄山称帝建国,李隆基出逃长安。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二人拥立李亨在灵武继位,也就是唐肃宗。巩固了李家天下,历经八年平叛,二人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不世之功。真是大唐二次开国。就平叛功绩而言,李光弼应该是比郭子仪略胜一筹,常山之战、唐朝龙兴之地太原保卫战、河阳之战战,李光弼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众、李光弼打的很精彩,绝对是经典战役。郭子仪自然也不错,河北战役、收复两京。广德元年,安史之乱平息之后,唐代宗大封功臣之时,郭子仪、李光弼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分离和转变。郭子仪是名利双收。名望资历越来越高,最终达到人臣的最高点而登峰造极。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享年八十五岁。李光弼则是备受责难,屡遭猜忌,麾下将士对他也是多有不满。李光弼积虑成疾,惊惧忧愤之下。在公元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于岳飞同号)
二人之所以不同,首先就是性格,两人一个宁折不弯,至刚至阳。一个以柔克刚,怀柔四海、二人不同的性格产生了不同的政治影响,也对个人的结局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李光弼说百了就是情商太低。不会做人暴脾气,厌恶权贵嫉恶如仇,对于皇帝的宠臣只要有错不是打就是骂、丝毫不给面子。他是立了威,严明律法,但人望全部丧失了,他一旦出事。肯定无人替他讲话,昏庸无能的宰相房琯恨透了李光弼。而郭子仪却揽过推功。有过算自己的,有功劳的是大家的,大宦官鱼朝恩身为监军,处处和郭子仪做对、把打败仗的责任都推卸给郭子仪,郭子仪对此一概承当。因为知道鱼朝恩是皇帝的人,志大才疏的房琯打了败仗,郭子仪以劝说肃宗放过了房琯,逃过一劫的房琯从此以后对郭子仪如同儿子对父亲一样;在收复两京的时候,回纥、大食等援军不予配合,郭子仪为了挣取援手。甚至同意他们得胜抢掠,(颇有统战思想)最大限度地为收复两京这一最高战略做出贡献。用现在话说,郭子仪讲政治,而李光弼则不然。有点自以为是。
在二人最擅长的治军方面也是有着巨大的不同。李光弼严厉治军,军令如山,而郭子仪则是一个恩威并重,刚柔并济。营造了不同的政治环境。李光弼军令如山、不徇私情。而郭子仪则是宽严相济,恩威并施。再就是郭子仪比李光弼大十一岁。老成持重这四个字做的很到位,郭子仪在则天皇后时期就已经开始做官了,而李光弼在玄宗开元时期则刚刚开始人生的旅程。郭子仪从则天皇帝开始,历经中宗、睿宗,再到玄宗,政坛风起云涌,政变轮番上演,皇帝几易其手,郭子仪只是下级军官,但肯定也深受环境影响,远离政治纷争。遇事避让是郭子仪的处事原则。李光弼成长在开元盛世,没有政治挫折,性格孤傲、政治情商、权谋厚黑达不到郭子仪的那种境界。因此,让李光弼像郭子仪。权宜变通更不会。让他放低身段去奸臣阉宦合作,他根本想不到的。李光弼的悲剧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总算善终。但总的来说,李光弼能与郭子仪并列大唐“中兴名将”,足以说明他的历史功绩。二人都是大唐的中流砥柱。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