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伍秉鉴其人伍秉鉴,字成之,号平湖,别名敦元、忠诚、庆昌,生于广州,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伍秉鉴。

伍秉鉴:晚清首富伍秉鉴为何想移居海外?

伍秉鉴:晚清首富伍秉鉴为何想移居海外?

伍秉鉴:晚清首富伍秉鉴为何想移居海外?

伍秉鉴:晚清首富伍秉鉴为何想移居海外?

伍秉鉴:晚清首富伍秉鉴为何想移居海外?

“怡和行”为广州十三行之一,及伍氏家族企业,主要经营丝织品伍秉鉴、茶叶和瓷器进出口贸易;在国内拥有大量的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等产业,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

伍秉鉴:晚清首富伍秉鉴为何想移居海外?

“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伍秉鉴,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

二、伍秉鉴移居海外探究1842年12月23日,风烛残年的伍秉鉴写信给美国马萨诸塞州友人J·P·Cushing,表示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第二年9月,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

①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民族商业生存空间的急剧恶化。

怡和行主要于西方商人开展外贸贸易,此时其西方贸易伙伴开始往中国走私鸦片,面对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伍氏家族企业被卷入其中,得罪官府,伍绍荣被革去职衔,逮捕入狱,经过此番折腾,伍秉鉴颜面尽失,斯文扫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伍秉鉴和十三行的行商们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为这场战争贡献了巨额的财富,然而战争以清政府失败告终。

战争结束后,面对600万元战争赔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资,伍家被勒缴100万元,行商公所认缴134万元,其他行商摊派66万元,此时的伍秉鉴,却已是心灰意冷。

更加麻烦的是随着战争的影响,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被涂上了“汉奸”的阴影,在清政府的榨取下许多行商纷纷破产,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

②国外商业环境的宽松,伍氏家族多年海外产业的布局。

行商生意已不是伍氏家族唯一的生命线,此时已把生意拓展到了海外,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甚至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

伍氏家族长期同西方贸易中,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其积累的财富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③商人逐利的本性决定,当国内投资环境恶化或者红利不厚时,作为商人伍秉鉴就会萌生转移阵地的想法。

怡和行的崛起是依靠广州十三行的贸易垄断,现在清政府的腐败软弱让行商失去庇佑及垄断的特权,就会被无形中抛弃。

这与当时清朝采取的独特的外贸体制相关。

清代乾隆时为了锁国,将对西洋贸易港口锁定为广州一口。因清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西洋船坚炮利,可能威胁其安全,而广州河网密集,没有当地人引水,很难进入,属易守难攻之地,此外广州远离清政府的经济命脉大运河。

为防西洋势力渗透,清政府不允许西洋人在划界之外活动,不允许带妇女进入广州,家眷只能留在澳门,不允许中国人教西洋人学汉语。此外建立了行商制度,即俗称的十三行。十三行并不是只有十三家,数量时多时少,人们只是习惯性地称之为十三行。

西洋船入广州港后,货品只能交给行商销售,而洋人购买华货,也需行商代购。行商制度虽不公平,但有两大优势:

1、方便贸易:行商了解西洋和清朝的法律,节省了洋商熟悉本地市场的时间,减少了风险。

2、回款较快:行商有一定经济实力,也比较注重商业信誉。

对清政府来说,行商可以代扣税款,保证政府收入,且能避免违禁品出洋或进入内地,减少了管理成本。

所以,行商制度被清政府与西洋商人的接受。

需要说明的是,行商因为数量较多,彼此之间存在竞争,所以一家价格不合理,另一家会采取价格竞争,所以洋商很少抱怨行商进行价格欺诈。

反而,随着行商制度的运转,问题越来越多。一些小的行商向洋商大量借款,造成呆账。当时洋船航行需依赖洋流和季风,洋船卸货后,在广州只能呆几个月,便需匆匆回国,第二年或第三年再来收取货款以及借款,一些小行商利用这个时间差趁机欺骗。在洋商的告发下,清政府除了严惩违约行商外,所欠外商的钱,如小行商已破产,无法归还,则命令所有行商共同出钱赔偿。其结果是,小行商渐渐被排斥,大行商独当一面,原有的竞争机制被破坏。

竞争不足,洋商对行商颇有不满,希望取缔这一制度。

林则徐禁烟时,作为钦差大臣,对广州本地官员不太信任,同时认定行商与洋商定有勾结,否则不可能这么多鸦片入口。于是将时任行商总商的伍秉鉴扣押在衙门,通过罚跪等方式,让伍秉鉴说服洋商,签署保证书,再私带鸦片,则“人即正法,货尽入官”。

林则徐的判断显然是正确的,所采取的方法也是惯用的做法,因清政府官员一般不直接与西洋人打交道,认为他们是蛮夷,不愿自降身份,往往是通过给行商施压,间接去管理洋商。自乾隆起,清廷官员对洋商往往采取强硬态度。因乾隆时,洋商在广州郊外游玩,被土匪打劫,五人毙命,广州方面官员抓住土匪后,也处决了5人,以契合“一命偿一命”的习惯。然而,此判决遭乾隆痛斥,认为是过于软弱,将广州方面官员罢免。此后清政府官员面对洋商时,往往采取强硬态度。

在1840年前,广州当地水师与英船多次冲突,屡战屡败,完全知道英军的实力,但他们与林则徐的沟通似乎存在问题,从目前的史料看,林则徐似乎不认为虎门销烟可能引发一场战争(战后林在书信中曾表示他早预料到会有一战,但学界一般认为,这些话未必是真话),虽然也做了战备,但对战争可能遭遇的困难,显然有估计不足的地方。

战败后,清政府不得不对英军赔款,勒令伍秉鉴等行商承担一部分。由于《南京条约》承诺开放五口,行商制度已无存在必要,伍秉鉴的生意也渐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