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名人杨振宁,人们所处的角度不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视野,是很正常的。
杨翁毕竟在老美呆了大半生,国人对他陌生的多杨振宁。他和李政道教授获得诺贝尔奖,都是在异邦他国建树的。人们意识中,只有精忠报国的钱学森等人,毅然抛去在老美的荣华富贵回归祖国效力,做出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才是真正爱国大师。
杨翁以85岁之高龄,娶了小半个世纪的小翁,有些传统人闻所未闻,惊呆不已,有的难免口出怨言杨振宁。
而杨翁和小翁,还携手回来了。很多人给予了鲜花和掌声。但也有人会疑问:国家多难之秋,没有回来雪中送炭。人入黄昏,国家已经腾飞,却似锦上添花。意义不同。
但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杨翁老马回归,其实也是一腔热血洒在了祖国热土上,他将毕生经验都奉献给了清华园,还是为祖国科学事业添砖加瓦,做出了卓越贡献。仍然是我们可敬可爱的科学巨匠丶慈善长者。
老翁和小翁的爱情,更是人间楷模,他们携手走过了这么多年,在老翁百岁宴上,老少翁情深意长,羡煞无数青壮男女,会载入人类爱情史册!
杨振宁百岁高龄,健壮如硕,依然神采奕奕,关注和推动大国科学发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杨老是著名"费米悖论"的费米大师的高足,在人类的物理学上名列前茅,也是当时尚存的最长寿丶最伟大物理学家。一个杰出而又爱国的科学巨匠,是值得我们敬重而又多加保护的无价之宝!
借此,恭祝杨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祈祷][祈祷][赞][赞][玫瑰][玫瑰]
要看比哪些方面。
【科学成就】钱学森是应用科学的巅峰,主要涉及控制论、弹道学。杨振宁不涉及应用科学,而是理论物理,从难度上远超钱学森。丁肇中的父亲当年对儿子说,搞应用科学,1万个人里面,只要努力,基本上都可以获得成就。搞理论物理,1万个人里面,只有很少的人可以成功,还不到50个人。
【科学素养】钱学森严格意义上是工程师,对科学规范不是太了解,所以晚年由于对伪科学的过分热忱,犯了一些错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对此有所反思。杨振宁是比较纯粹的科学家,他一辈子坚持无神论,反对伪科学。
【对中国的贡献】钱学森是应用物理,涉及国防,对中国的贡献来的立竿见影。他主持“两弹一星”中的导弹研究,后来还领导了卫星研究。还是最早向中国大陆科学家授课,对导弹技术“扫盲”的人。曾经在中科院短暂的授课,但效果不佳。总体而言,钱学森对国家的贡献超过杨振宁,可以进入建国后所有建设人才的top50。
杨振宁是理论物理,不能对国民经济或者国防有什么直接的贡献。但他的科学成就属于无限期有效。钱学森的导弹技术,现在还有效,但不能保证一个世纪后还有效。他在国防上的贡献,会随着历史的演进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改变而产生变量。杨振宁的科学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福祉,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量。因为基础理论是永久有效的。杨振宁归国后还在建言献策和促进科教方面起到了旗帜作用,在国家外交方面、促统一方面也有巨大作用。就以目前的来看,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至少可以进入建国后所有建设人才的top3000。
【对世界的贡献】见仁见智。
关于杨振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给我们普通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我不清楚。
但是,杨振宁以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的身份,为我们中国、为我们中华民族做了以下贡献。这些贡献,如果谁作出其一就很了不起。如果你想了解杨振宁的这些贡献,请耐心看完以下内容。
一、充当中美两国的桥梁
很多人不知道,杨振宁为中国科学做贡献是从1971年开始的。
你可能问了:1979年中美才建交,两国高层恢复往来最早也是1972年,杨振宁怎么能从1971年就对中国科学做贡献呢?
是这样的。1971年的一天,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一条通知。之前美国公民的护照上有几个不能随便去的国家——古巴、北越、北朝鲜、中国。但那天的报纸里说,中国从里面取消了。虽然还没有其他细节,但杨振宁马上决定回北京,他担心这个窗口期不久就会关闭。
从那次回国起,对于中美双方,杨振宁一直在起桥梁的作用。
那时候,中美两国对彼此都严重缺少了解。
中国的高层盼着和杨振宁长谈,多了解真实的美国。而杨振宁回到美国后,也在各地的演讲中给美国人讲他看到的新中国。当时很多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还是盘着辫子、穿着大褂的装扮,所以那些演讲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新奇的。
如果说更具体的,那就是杨振宁在70年代几次回国,每次都被要求列一张“亲友会见名单”。杨振宁列的很多人,都是那个年代正在劳改的科学家。这份名单的实际效果就是救命。因为只要会见后,这些人就不再被关押,有些甚至可以继续从事和科学相关的工作。比如,邓稼先夫妇就是因为在会见名单中才被放回北京的。
所以说,杨振宁的会见名单挽救了不少科学家的生命,这既是人的生命,也是中国科学事业生命的一部分。
实际上,杨振宁自从博士毕业就一直准备回国。但那时,美国不允许敌对国国籍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离境。但杨振宁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多年来一直避免参与任何跟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就是希望等到哪一天禁令解除时能马上回去。
即便如此,杨振宁回中国还是引起了太多部门的关注。
1971年杨振宁从中国回到石溪分校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盘查电话就打来过很多次。甚至有一次,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员去了杨振宁的办公室,并语带威胁。
另外的风险,就是和台湾的关系了。因为当年杨振宁离开中国时拿的留学奖金,是美国退还给国民政府的庚子赔款的钱。时隔这么多年,一回国就去了北京,台湾的学界、政界是很不满意的,有些极端分子还打电话恐吓他。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杨振宁回国的脚步。
二、以科学家身份建言献策
从1971年开始,杨振宁差不多每年都要回中国待上1、2个月,去各学校演讲,和科学界办座谈会,给政府提供有用的建议。
除此之外,翻译出版《科学美国人》这份科普杂志,也是杨振宁在1973年见毛泽东主席时提出的建议,以至于今天我们都还受益于他。
表面来看,杨振宁并没有为中国某个科研机构做过什么研究,但因为他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身份,几十年来深深影响了中国领导层对科学界的政策。
这个影响,不比实际投入科研工作来得小。
三、创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
杨振宁对中国的第三个贡献,是在他74岁时,参与创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
杨振宁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找人、找钱两方面。
在吸引人才方面:
杨振宁的作用相当于爱因斯坦之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早期受到召唤的顶级科学家,有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物理学家聂华桐、文小刚、张首晟,数学家张寿武。他们各个都是自己的领域内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在找钱方面:
杨振宁为了创立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房子,把这100多万美元捐给了基金会。还号召“对冲基金之王”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给清华捐了一栋小楼——陈赛蒙斯楼。
在杨振宁到来之前,清华大学的物理水平在世界上排不进一流。杨振宁来到清华后,用个人影响力和私人朋友圈招募到很多牛人,有些就留在了清华,有些即便没有任教也经常来做学术交流。
到今天,在理论物理、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密码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天体物理这些方向上,清华大学都是国内水平最高的机构。甚至在凝聚态物理这个物理学大分支和冷原子这个小分支上,现在清华已经接近世界顶尖大学的水平。
以上内容来自“得到”APP卓克科学人物课:杨振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