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正剑,谢谢题主的盛情邀请! 题主若想要知道自已手中那把铁锈斑斑的中正剑值不值钱,有木有收藏价值,这要视剑而定,视情况(保存情况)而定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剑有不同的价值!
每当提及中正剑,很多国人都会很自然地把它与当时众多的国军高级将领对号入座,想当然地以为其收藏地位势必会很高,其收藏价值势必会很大!其实际情况则完全不然!那么,中正剑究竟是啥?它又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呢?它又是如何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呢?想要回答这些问题,个人觉得应先明白以下几点中正剑。
其一,中正剑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中正剑。所谓广义中正剑是指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早期起所有国民革命军各级军官所普遍配戴的短剑。这种短剑大致又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制式梅花短剑,也就是所谓的正统中正剑。因其剑柄刻有2朵梅花及国民党党徵而得名;第二种,地方军阀诸如西北王阎锡山,四川王刘湘,青海王马步芳等众多地方大军阀仿效中央军赠与部将的佩剑。这种佩剑制式不一而数量又众多。也正因如此,现存的中正剑势必良莠不齐,其价值也就有着天壤之别!而所谓的狭义中正剑也自然是指正统的中正剑了。下面我就着重来聊聊狭义的中正剑。
说起狭义中正剑,我们又得分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正统中正剑的制式:剑身全长39㎝,剑柄11.2㎝,护手厚0.3㎝,鞘长27.5㎝,剑柄宽3㎝,鞘口宽3㎝,尾宽2.2㎝,剑柄用玳瑁制柄之两面,中央及顶上均包铜镀金,镌刻梅花,玳瑁部分箍以斜行金线,护手亦铜制镀金但不刻梅花,鞘身拘白色镀镍,但鞘口与鞘尾均包铜镀金,亦刻有梅花,剑柄与剑鞘相接处设弹簧开关,用剑袋佩挂于武装带左侧之下。另一方面,制式中正剑的3个时间节点:1933年,1936年和1946年。1933年,庐山军官训练团结业时,蒋价石向全体受训军官颁发的刻有“军人魂”字样的短剑,这也是制式中正剑的前身。1936年元月颁发《陆军服制条例》首次明文规定了中正剑的制式。时间到了1946年,国民党再次军改,统一采用美式军服,而美式军服是没有武装带的,因此中正剑也就无佩之地,时间—久也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中
正剑,中国现代史上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见证者,其昔日的光茫势必犹如其昙花一现,终将湮灭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之中!
从军事角度来讲,这涉及一个装备制式化的问题,尤其在古代经济和科技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但无论现代还是古代,总会要求可靠、好操作、廉价、威力有保障等方面。
同时,战争态势变化不断,随着南北朝时马镫普及,骑兵在战争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对长兵器的使用需求更大,所以唐朝以前刀就开始大于剑的作用,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分析:
一、成本
唐朝时已使用先进的灌钢法代替百练法来炼刀,成就了唐横刀、陌刀的赫赫威名,这一炼钢法使刀更加坚韧、锋利。而剑是双面开刃,厚度薄,韧性要求高,对铁的锻造周期更长,加上铁砂、淬火等综合成本,对于古代经济来说,大规模装备剑是不现实的。
二、易上手性
有种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的说法,以此足见刀剑的上手对使用者的要求天差地别。刀的作用主要是劈砍,剑的作用则是刺撩削,在古代大规模作战时,人员损耗极大,谁能以更快的速度投入新的有生力量,谁就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情况下选择刀作为武器恐怕是朝廷和个人的共同选择。
三、实战效果
武行有句话叫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对于战阵也是同理。刀的使用史上已演变出数十种刀型,而剑几乎无大变化,同时其形制限制了剑的长度,一般剑都在80厘米至1.2米之间,而长柄刀已达3米开外与枪、槊等骑兵长武器相媲美。同时,在高强度的对抗中,剑极易折断,这对使用者是致命的。
四、替代武器
明清以后,朝廷越来越重视热武器的使用,直至现代各类单兵热武器,包括刀剑在内的冷兵器都被取消,仅作为礼仪或荣誉作用,如指挥刀、中正剑及解放军三大佩剑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