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也不够封侯的条件,事实上,不但不够封侯的条件,还可能被治罪遭遇不好的结局中正剑。

中正剑: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够不够封侯的条件?

试详叙之中正剑:

中正剑: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够不够封侯的条件?

先看得罪的先例中正剑。我们不举别人,就举李陵的爷爷李广,飞将军也曾经有一次同样以少击多,战败被俘,然后寻找机会逃回汉朝,其结果是被朝廷追究责任,受到严厉处罚。

中正剑: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够不够封侯的条件?

中正剑: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够不够封侯的条件?

请注意,李广罪已至死,但是因为有一个出钱赎罪的变通方式才只是免为庶人。

中正剑: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够不够封侯的条件?

再有凿通西域的张骞已经因为功勋被封为博望侯,他担任将军出右北平,失期当斩,也是赎为庶人。

中正剑: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够不够封侯的条件?

中正剑: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够不够封侯的条件?

再看没有得罪的先例。 将军赵破奴,也是因为众寡不敌战败投降匈奴,十年后和其子一起逃回汉朝,汉武帝没有处罚他,据说还比较欢迎。

根本问题或许在于,汉武帝刘彻是一个任性、情绪化的帝王,他非常可能乍一听败报然后看到逃回的将领:

你的兵都死了,你为什么还活着?给你的中正剑是摆设吗?

这个将领大概率没有什么好结局。

可是时移世易,比如有了10年的冷静期,他可能也念起这个将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大家都不容易,得知其逃回有了一种意外之喜,不但不为己甚,甚至还会奖赏。

(国画《李陵与苏武》)

因此,依照汉武帝的个性性格和汉朝的制度,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面对新近刚刚才丧师覆军的败局,作为主帅,他肯定要为此承担责任,逃死不暇,根本不可能封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中正剑:李陵如果最后一战突围回汉,够不够封侯的条件?

这一名句其义是,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损害仁,却会牺牲生命去成就仁。孔子在这里对“志士仁人”提出了最高的要求,做为“志士仁人”要有献身理想的愿望和勇敢。

何为“仁”?从字面上看,“仁”是指两个人,由两个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怎样相处,怎样共事。其实,《论语》中还提到“里人”,意思是自处于仁。可见,“仁”既是自处也是与别人相处的学问。

不管是自处还是他处,怎么相处才不会出现偏差呢?这就是“礼”,是社会秩序的礼,是中庸之道基本准则的礼,仁和礼统一便成为人的人格。礼是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只有外在约束而无内在的自觉,则人的行为完全成为强制的结果,就没有做人的特点和人格;只有内在的自觉而无外在的约束,则人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就不能保证大众秩序。因此,外与内、仁与礼必须统一,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当下,导致社会中各种矛盾激化的原因,主要就是只重视礼而忽略了仁所致,也可以说是只强调法治而忽略德治,忽略爱人。当然,只重视仁而忽略礼的问题也有。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就是用礼规定仁。“人而不仁如礼何?”是用仁规定礼。

礼好比道路和交通规则,为驾驶人提供诗和远方,仁好比你安全驾车,能不能行稳致远抵达彼岸,全在于路堵不堵,规则管不管用,驾驶员遵不遵守规则,但这还不够,遇到生死问题,还得讲道德,讲仁义、仁爱。

《论语》中关于“礼”和“仁”的思想,只有当你真正仔细去品读时,才有一种学思践悟的释怀,正所谓“品读名著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