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名字容易被读错的名人人名,有些字不仅容易读错,还有可能因为少见读不出来,本文简要列举几个供大家参考蒋光鼐。
1、皋陶,拼音为蒋光鼐:gao yáo。相传为舜、禹的大臣。不是陶瓷的陶。
2、叶公:拼音为:shè gōng蒋光鼐,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最初应读成“射”,但是后来都读成“夜”,读的人多了也就将错就错,所以读“yè”没有问题,错的成了对的,原来正确的反倒不用了。
3、于頔,拼音为yú dí。唐朝襄阳节度使。很多人喜欢听南山南这首歌,但是知道其演唱者马頔怎么读的人真不多。
4、金兀术,拼音为jīn wù zhú。完颜宗弼,本名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有多少人读作shù?
5、万俟卨,拼音为:mò qí xiè。南宋初年宰相,大奸臣,秉承秦桧的意思诬陷岳飞入狱。这名字读音太奇葩。
6、元稹,拼音为:yuán zhěn,不是zhēn。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
7、石蜡,拼音为:shí què,而不是shí là。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8、岑参,拼音为:cén shēn,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不是参差不齐的参,也不是参与的参,而是人参的参。
9、沈垚,拼音为:shěn yáo清代学者,性沈默,笃精汉学,足不越关塞,而好指画绝域山川。
10、 辛旻,拼音为:xín mín,唐代武将。我有很多同学名字里面有旻字,我还以为读文。
11、 甄宓,拼音为:zhēn fú。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的生母。我也是看了《军师联盟》才知道这么读。
12、 老聃,拼音为:lǎo 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13、 王淦昌,拼音为:wáng gàn chāng,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4、 王大珩,拼音为:wáng dà héng,“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中国光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5、 何祚庥:拼音为:hé zuò xiū,当代粒子物理、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乍一看还以为是何祚麻。
16、 周慧珺,拼音为:zhōu huì jùn,中国当代女书法家,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珺很容易读成第一声。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蒋系军队虽有60万之众,但是其中的黄埔嫡系部队却只有七个师,分别是徐庭瑶第1师、顾祝同第2师、陈继承第3师、蒋鼎文第9师、陈诚第11师、冯轶裴教导第1师和张治中教导第2师。介绍一下,这个冯轶裴是老蒋在粵军时期就倚重的军事助手,北伐初期的第14师师长,若非1931年早逝,未来绝对是个上将级的人物。
所以你看,能够位列这七个嫡系师的师长名单之中,足以说明张治中当时的军界地位。在这次新军阀大混战的津浦路南线作战中,西北军名将吉鸿昌的第11师一度被誉为冯玉祥的“战场救火队”,曾经在杞县顶住了蒋军六个师的轮番攻击,期间还大败陈诚的中央军第11师,“双11之战”以西北军胜利而告终。
然而还是吉鸿昌的部队,后来在陇海线作战中,遭遇到了张治中的教导第2师,在教2师精良的装备和优势的火力下,尽管善战的西北军士兵抡着大刀冲锋,却是一片片倒下,虎将吉鸿昌欲哭无泪。张治中乘机督师反攻,西北军不得不后撤,蒋军由此稳定了战局,再后来,随着拥蒋的杨虎城所部从背后杀来,西北军趋于崩溃。
(大礼服照片)
到东北军宣布入关后,西北军大势已去,冯玉祥下野,吉鸿昌无奈之下也被迫接受南京方面的改编,所部第11师改番号为第30师,并入新组建之第22路军。吉鸿昌骁勇善战,可以击败陈诚的土木系基本队伍,却败于张治中手下,你还能说文白将军只是个会谈判的儒将吗?注意了,戴眼镜的未必就一定是“儒将”。
张治中当时的职务是中央军校教育长,练兵很有一套,是在中原大战突然爆发后,才奉命将中央军校的教导团、学员等临时抽调,组建起来教导第2师投入战场,并且战绩不俗。正是因为张治中在战场上的表现,为老蒋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没有第一批铨叙陆军二级上将,却也很快被授予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作为老蒋的“八大金刚”之一,张治中曾是黄埔军校的入伍生上校总队长,北伐时期的总司令部副官长,无论是资历和级别,那都是相当之高的。中原大战之后,张治中仍主持中央军校的工作,同时兼任“京沪警备司令”,直接指挥第87师、第88师两个原来的警卫师,南京和上海那是国民政府的核心区域,张治中得以手握精兵坐镇京畿之地,没两把刷子怎么可能呢?
正是在这个任内,1932年初爆发了日军进犯上海的“一二八事变”,驻防上海的粤系第十九路军33000余将士奋起抵抗,屡挫寇焰。战役期间日本人不断增兵上海,那么国民政府也得增援第十九路军,距离最近最方便调动的精锐,自然是两个警卫师,于是新组第五军,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兼军长,火速开赴战场。
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以不足60000人马,能够打得90000日军鸡飞狗跳,张治中的治军与作战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也因此成为黄埔系中央军最早与日本人交手的高级将领,积累了一定的对日作战经验。淞沪抗战结束后,第十九路军南调福建驻扎,1933年因不满老蒋的对日妥协等政策,蔡廷锴等人发起“闽变”。
老蒋遂调集大批中央军入闽扑灭所谓的“叛乱”,其中就包括张治中率领的第四军,从一年前抗日战场上的友军,突然变成对手,着实令人扼腕。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张治中在早期确实是老蒋比较倚重的骨干将领,如果是个菜鸟级的指挥官,不可能军权如此之重,硬要说张将军指挥能力怎么高当然不妥,但是肯定不菜。
大抵从1935年到1936年开始,也就是长城抗战之后,国民政府已经秘密对日备战,因为中日早晚一战已是公论。而张治中由于具备一定的对日作战经验,继续总领沪宁地区的警备,当时南京方面在全国划分了几个“国防区”,张治中被任命为京沪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下指挥着第87师、第88师、第36师和若干独立旅,同时仍兼中央军校教育长。
在此期间,张治中秘密筹备对日作战的指挥机构,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的名义,在苏州狮子林(后迁留园)开设了备战的实际司令部。1935年秋,在南京以南的句容地区,还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实兵演练,老蒋自任演习总指挥,而进行对抗演习的东、西两个军长,就分别是张治中和谷正伦,谷是宪兵司令,主角其实还是张治中。
(淞沪抗战期间)
所以在坚决抗日这一领域,张治中是比较积极的主战派,到1937年初他的基本概念已经是:我判断它要打我,我就先打它,是谓“先发制敌”。卢沟桥枪声一响,张治中就多次请缨,要求率精锐扫荡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可惜的是,由于第88师、第36师之前奉调前往西安方向,尽管第88师战前赶了回来,第36师仍然还是慢了半拍。
加之老蒋的犹豫不决,因此直到1937年8月11日晚9时,张治中才接到正式的任命和作战命令,就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率第87师、第88师、独立第20旅、炮兵第8团、炮兵第10团、警察一总队等部作为集团军主力,开赴上海打击日寇(第36师不久归建)。所以在淞沪抗战和淞沪会战中,张治中抗日态度之坚决,以及对日作战之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
(与冯玉祥在淞沪前线)
在1937年淞沪会战的前期,老蒋在打和谈之前来回犹豫,让第九集团军错过了最佳的战机,未能一鼓作气荡平日本海军陆战队,而在日本陆军的大批增援之下,战局陷入僵持,后来日趋不利。张治中搓火,而老蒋又习惯性甩锅,两个人闹得很不愉快,随着陈诚、顾祝同等嫡系大员的到来,高级将领之间亦有摩擦,张治中干脆提出了刺职,9月22日改任大本营管理部部长,就此离开了前线。
抗日战争进入深水区后,张治中先后就任湖南省主席、侍从室主任等职务,确实失去了在一线领兵的机会,个人感觉“文夕大火”的影响很大,老蒋虽然以枪毙酆悌等人的办法,挽救了张治中的政治生命,但是避避风头是肯定需要的。到1940年,张治中接受了陈诚的军委会政治部长一职,以及“三青团书记长”,位居中枢,权势仍然很大。
(侍一处主任期间)
至于张治中缺席解放战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他d强烈“主和”,张治中是蒋系大员中,政治眼光比较准确的寥寥几人之一,他不仅支持重庆谈判,也对果党果军的内部腐败十分清醒,反对轻启战端。然而老蒋盲目自大,是“主战派”的头子,既然有如此的分歧,所以张治中后来出任了西北行营主任,以避免卷入内战,但是职衔可是不低的。
1949年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老蒋下野李宗仁上台,又开始了和谈,那么张治中当然是最合适的南京方面代表,谈完了以后老蒋非常不满意、李宗仁也不签字,那么他的处境就非常尴尬了。所以在周公的安排下留在了北平,原话是:“为安全计,请您留下来。西安事变时我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了”。
纵观张治中将军的军旅生涯,用“儒将”一词并不准确,无非看起来比较斯文就是了。
(重庆谈判前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