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象征意义,轻盈宛转的燕子成为了历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动物,“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照。
第一象征意义,燕子寄寓了春色之美,可表惜春之情。由于燕子的活动是节令性的、固定性的,因而便如见到月亮知夜晚、见到落叶知秋天,多愁善感的诗人见到燕子归来,自然内心喜悦,因为春天来了,春回大地,一切都有了新的暖意与希望。晏殊《破阵子》有“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欧阳修《采桑子》有“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等等,莫不将燕子的玲珑倩影化为春的使者,它们承载着春的信息,令人喜爱,引人歌颂。
第二,燕子寄寓了爱情之味,可表怀人之情象征意义。成语有“新婚燕尔”“劳燕分飞”等词,可见人们很早便将男女爱情的形影不离寄托在成双成对出没的燕子身上,让这种常见的飞鸟多了一重惹人怜惜的“人情味”。美好喜悦的爱情,如《诗经》中“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等;落寞惆怅的爱情,如薛道衡的“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皆因燕子“比翼双飞”的特性而生发出男女情愫的蔓蔓情意,浸透笔端,使人读来内心颤动。
第三,燕子寄寓了变迁之叹,可表今昔之别。“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于花于燕都是如此,每年春日燕子归来,人与世道却年年不同,天下沧桑,人生易老。看到燕,不免令人产生今非昔比的苍凉叹息。刘禹锡《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冯延巳《蝶恋花》有“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开篇提到的晏殊那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是表达此意。燕虽无心,却因亘古不变的习性,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家国的更替,见证了人生的渺茫。
第四,燕子寄寓了漂泊之苦,可表羁旅之愁。燕子寄居于人类的屋檐下,年年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与羁旅天涯的异乡游子别无二致。因此,游子们常常以燕自伤,排遣心底苦闷。如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张可久《殿前欢》“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等,不胜枚举。“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燕”与“鸿”在这一点上,也并没什么不同,偌大的天空,漂泊无依,细雨中穿梭的瘦弱翅膀,时时击打着诗人脆弱的心灵。
除上面所说,燕子还有一些其他的象征用法,如代人传信,寄诉衷情等,略微类似诗词中的“青鸟”意象,如冯延巳“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燕子的身影,辗转千年,经久不息,它们穿越千载、飞越春秋,向我们诉说着一段段或美或伤的古老传说。
寓意即花语:是指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语言,表达人的某种感情和愿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形成分,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在花卉交流中,花语虽无声,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涵义和情感表达甚至言语。
作为客观世界中的鲜花并不存在花语,花语的产生是人为的。花语的构成归纳起来主要是季节、人格、宗教、观赏、色彩、典故等。
花语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希腊希腊神话这样传说,爱神出生时创造了玫瑰,因此玫瑰从那个时代就成了爱情的代名词。真正花语盛行是在法国皇室时期。大众对于花语的接受是在19世纪中叶。那个时候社会风气原因,人们表现的比较内涵,在大庭广众下表达爱意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所以恋人间赠送的花卉就成了爱情的信使。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卉成为了社交的一种赠予品,更加完善的花语代表了赠送者的意图。
玫瑰:代表爱情,爱与美,容光焕发,爱和艳情。
蓝色妖姬:相守是一种承诺,人世轮回中怎样才能拥有一份温柔的情意。
蔷薇:代表着坚强。红蔷薇代表着热烈高贵而美丽。粉白蔷薇代表爱的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邂逅,单纯而可爱。白蔷薇,代表着纯洁的爱情,神秘而凄凉,冷漠。黄蔷薇,代表着永恒的微笑,自信而善良。野蔷薇代表着浪漫的爱情、悔过。
牡丹:喜欢牡丹的人,以宽大的心胸和献身的爱情与人交往,代表着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
菊花:代表着清净、高洁,我爱你、真情。
百合:清新脱俗的百合,有婀娜
多姿的美丽佳人,不问尘事,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代表顺利、心想事成,友情、祝福、高贵、百年好合。
康乃馨:康乃馨是所有女性的神圣之花,美好典雅的典范。代表母亲我爱您、热情、真情。
荷花:代表清白,坚贞纯傲,冰清玉洁。
薰衣草:等待爱情,紫蓝色的情怀,等待无望的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