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袁老一个级别的在世科学家是有吴大猷,比如杨振宁黄旭华等,但是他们这些基本都是搞高端国防的,包括已故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等人,高端国防毕竟距离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要远一点,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所以科技的基础,袁老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彻底解决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短缺问题,更是在全世界全人类的范围之内,包括日本美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都在种植杂交水稻,可以说袁老的贡献是全人类的,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的货币上就印着杂交水稻!
介绍一个大家也许不怎么熟悉吴大猷,但是在海外非常有名的人物——物理学家吴大猷。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为了奖励科学研究,同时也为了纪念两位已故的总干事杨铨吴大猷、丁文江和已故院长蔡元培,分别 于1937年和1948年设立杨铨、丁文江奖金和蔡元培奖学金。
杨铨奖金是授予对人文科学研究有新贡献者;丁文江奖金是授予对自然科学研究有新贡献者。每种奖金定额2000元,隔年一次,受奖人以中国国籍年龄在35岁以下为限。
第一届杨铨奖金为语言学家李方桂所得,第一届丁文江奖金为物理学家吴大猷所得。
吴大猷 (1907-2000),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毕生献身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物理学界享有盛誉。
南开大学毕业。1931-1933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33-1934年在美国作光谱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33年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39年获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奖金。1943年获教育部第一等科学奖金。1946年,赴密西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后又至哥伦比亚大学工作两年。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吴大猷在1994年南开90周年校庆时说:大猷1921年入校,中学4年,大学4年,任教2年,60余年以来,求学、为人、就业从未有违伯苓校长教诲——南开精神。
杨振宁很牛,是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世界上很难超越,在物理应用科学方面,但从物理界培养人才说上,还是他和李政道的导师吴大猷。毕业后,贡献给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是在世界物理界也享有盛誉科学家,培养很多科学天才。著有<科学和教育><科学和科学发展>一生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物理,除了李政道杨振宁外。还有郭永怀,朱光亚,马化俊,马犬猷,虞福春都从他那里学习受益,为中国人争光。成为当代中国物理界领头羊。物理界科学家是专门探索,研究物质世界组成和运行规律的科学家。我国的钱学森,钱三强,周光召,邓嫁先,王淦昌,吴有训等等的研究也成果不凡。两弹一星为中国人扬眉吐气,他们成就对中国人民来说,远远超越杨振宁获得诺倍尔物理学奖和他所有获得荣誉。他们才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自豪的伟大物理科学家。其贡献功在当代利在干秋,永远是中国人们心中的太阳。永放光芒。
首先,南开大学不在南京,在天津..
天津的这所名校在名称上多少有些“面向南方”的意思,但在众多南方学子的心目中,南开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不是因为南开真的不行,而是因为南开缺乏许多学府所具有的“江湖名声”。
有人历数南开80多年历史所培养的人才,能列入著名的公众人物实在为数不多,更何况,在今天这样一个一众高校频频爆料从而引发公众与媒体关注的资讯年代,南开几乎平静无事。
南开的名声不响并不意味着它的实力不行。事实上,在中国众多历史悠久的老牌私立大学中,南开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一所,抗战时期南开“有幸”与清华、北大联名组成西南联大,这种联合不仅使南开完成了从一所小型地方私立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转型,并为其发展成中国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提升了南开的社会知名度。
但令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南开历史上所培养的一些最著名的学者,因多是在西南联大时期,故一般人都不太习惯将他们与南开联系在一起,反而统统划入西南联大的门下——“一切荣誉归联大”。
被北大、清华抢了风头,南开当然不会有什么话要说,但如撇开这两所中国的“超级大校”,在中国众多的综合性大学中,南开在文科和理科方面所具有的强大的综合实力足以使之傲视同济。
中文之语言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历史之明清以近现代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水准在学术界早有定论,其国际金融、世界经济等也几乎可独霸一方。至于其在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方面的优势,更是强劲无敌。
但强大的实力并没有在公众心目中形成响应的强大的影响力。在历年来的新生录取过程中,南开与同类院校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当北大、清华、中科大甚至南大、上交大、复旦把各地的许多高考文理科状元尽收门下的时候,南开更多只能退求其次。
而与此相关联的是不久前公布的一份中国高校就业率的排行资料显示,南开毕业就业指数的排行与其估算的综合实力排名的位置实在悬殊甚大。
但南开人看上去还是平静、温和甚至有些无奈地接受了这种“悬殊”,凭借其扎实而雄厚的功底,在稳扎稳打地充实着自己的力量,坚守着自己固有的阵地。
多种数据显示,南开称得上是中国最稳健的一所大学,无论是办学规模、学科建设,还是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在中国高校中都始终处于较为领先也是相当稳固的位置上,很少有其它一些大学那样的大起大落。
其实,南开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老牌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共同的处境,当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开始向重实用轻基础方面倾斜的时候,南开在基础学科方面纵有再强的力量也终究无力回天。但南开仍然有先天和后天的不足,前者表象为地缘劣势,后者则体现为创新能力不足。
不止一次听到考生们称:“宁可到北京去读一所二流大学也不愿到天津读南开”——虽然京津两地仅相距不到80公里,南开在中国大学中的处境的确有点像天津在中国城市中的处境。在不久前公布的一份国民生产总值超千亿元的大城市排名中,天津以1450亿元名列第六,但如果有一份中国城市人气指数排名的话,天津的位置可能还会靠后。
作为一座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城市,天津在20世纪的20年代也曾是中国的时尚之都,但随着3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具体体现为南京和上海之崛起),天津风光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它更是被北京的光芒所覆盖。
因为地气不足,天津的南开大学自然也常常被一般人所忽略,网上有天津学子称,他以天津拥有南开这样的学府而感到骄傲,但这份骄傲之感却很难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南开在美国《科学》杂志1995年评选出的13所“中国杰出大学”中排在第7位,应该说是够牛的了。但更多人对此显然没有一些南开人那么兴奋,因为只要它不跻身前3位,排在第5或是排在第10都无所谓——不上不下,可上可下。
南开的校史很单纯,不可能像其它一些学校那样总能跟一些早年的“雏形前身”扯上关系,因此,1919年创办使之无法进入“百年老校”的行列,南开不老,但也一点都不年轻,中年的疲惫令它很难显出咄咄逼人的锐气。
80年代中期南开率先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着实让人大吃一惊,但后来却很少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再加上,强大的天津大学就在身边,以至于南开在工科方面几乎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而在工科方面作为不大,则很难在现今新一轮的高校搏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现在,一些老牌综合性大学已经大变脸,武汉大学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收归旗下,吉林大学兼并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等,而南开单靠其相对单纯的文理优势到低还能扛多久,真让人捏着一把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