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写过一首诗送给曾国荃曾国荃:
“松柏翳危岩,葛藟相钩带。兄弟匪他人,患难亦相赖。行酒烹肥羊,嘉宾填门外。丧乱一以闻,寂寞何人会曾国荃?维鸟有鹣鹣,维兽有狼狈。兄弟审无猜,外侮将予奈? 顾为同岑石,无为水下濑。水急不可矶,石坚犹可磕。谁谓百年长?仓皇已老大。 我迈而斯征,辛勤共粗粝。来世安可期!今生勿玩愒。”这首诗的主题就是人生在世,如果遇到什么患难之事,谁也指望不上,只有亲兄弟才会不离不弃。
提出“曾国荃为何不和哥哥分享自己的财富”这个问题的朋友,一定是听到了曾国荃破南京之时大发了一笔横财的传说曾国荃。
据说曾国荃进入天王府后,金殿上的四盏灯是元代的宝贝,这四盏灯便被曾国荃私吞了。
天王府还有一串东珠,珠子据说有大拇指粗细,也被曾国荃占有了。
有人认为曾国荃当时私吞的财富价值上千万两白银。
当时有人就说:‘闻忠襄(曾国荃)于此中获财物说千万。除报效若干之外,其他悉辇于家。”
(他弟)
其实这些财富都是传闻,具体有没有,真不好说。
曾国荃曾自撰一联以明志,内容是:“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还是受到曾国藩的很大影响,追求的是忠厚做人,处事率真。
应该说,他贪污太平天国财物的说法,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谣言。
1862年,曾国荃不顾哥哥的阻止,孤军深入,围攻南京。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湘军有被全歼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荃仍死战不退。
终于在1864年7月,曾国荃攻克了南京,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一等伯,但皇帝又警告他不要“骤胜而骄”。
哥哥曾国藩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主动裁减湘军,还以曾国荃病重为由,让曾国荃回乡休养 。
两年后,曾国荃起复,从此远离军队,担任文官,历任湖北、陕西、山西巡抚。
(任文官)
后又任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在这些文职任上,曾国荃做到了“总揽宏纲,不苛细故,军民相安”。
由于不再掌兵,曾家兄弟都得到了善终。曾国荃死后谥忠襄,得到了建专祠祭祀的待遇。
(他弟书法)
而哥哥曾国藩更是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甚至有人称他为“半个圣人”,他的“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虽说言过其实,但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我相信这样杰出的兄弟,不可能干出贪污太平天国财宝的事来,如果曾国荃敢干,第一个站出来找他算账的,必定是他的哥哥曾国藩。
所以,曾国荃拿什么财富来和哥哥分享? 原创文章,请多关注!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有据为己有,而且清庭当时就获知了”圣库”财物,被湘军借火焚南京而掳走。 至于为什么湘军需借火烧天京来掩饰私掳财物?这涉及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下的“圣库”和湘军成军的由来。
大平天国的“圣库”,是一种要求“共赚共用”的分配模式。也是洪秀全欺骗老百姓钱财的恶俗之招。当时,据在太平军内之卧底报知清庭所知,“圣库”原有1800万两纹银,但在被曾国荃火焚前,也只有几百万两纹银了。缺口千万两,早被太平军领导层给支走滥用了。当然,对于这个清庭的卧底,湘军肯定是一无所知的,否则,曾国荃以战火焚城为饰,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清庭既然对此一清二楚的, 为什么对湘军的战场缴茯财物不上交,却视而不见呢?这是因清庭对使用湘军,有心怀愧疚的原因。湘军非国办的地方军事集团,而是由三湘地主私办的民团,却为国家出旨所用。军费之糜费,地主是实在供不起的,而清庭因国力衰减,也供不起了。
但湘军毕竟为国家所调用,算半个国家军队,在明面上,清庭肯定是不会背这有损国格的之”锅”的,但终究因财力所限,对此也无能为力,加之湘军破城后,“圣库”当属“匪库”,只要湘军多加掩饰而取用,清庭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便有了谎报战情,说天京毁于战火,所有银两物资皆无从查找。
至于战场混乱,湘军抢匪产抢顺手了,顺便把“民财”也一并劫了,如湘军遮掩不到位,惹起了民愤,曾国藩还是要去当背锅侠的,实际上,抢钱必先杀持财人,所以,就有了史载湘军军纪极度败坏,形同于“土匪强盗”之说。国力凋敝如此,这清庭与曾国藩也都有难言之隐、不诉之苦。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经济、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