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丞相的职能王洪文简历,在陈平后来与汉文帝的对话中,有精准的描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丞相的职责,对上是辅佐皇帝,理顺各种关系;对下协调各级大小官员,使其各司其职 ;对外镇抚各个诸侯和外邦;对内要规划各项大政方针,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因此,丞相位高权重,百官之长,其重要性不言面喻王洪文简历。汉惠帝二年,丞相萧何病重,惠帝刘盈前往探视,问其后谁可为相,萧何大力推荐曹参为相,而不是陈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信得过。曹参王洪文简历,汉高祖刘邦的老兄弟,沛县起兵的老人,跟随汉高祖刘邦一路东征西讨,忠心耿耿,从未有二心,深得刘邦信任,也有良好的口碑。因此,萧何推荐曹参为丞相,吕后放心、惠帝放心,上上下下都放心。
陈平,是中途投奔刘邦,投奔刘邦之前,先后投奔过魏王咎,后来又投奔项羽,最后才追随刘邦。虽然归属刘邦后也是忠心耿耿,但与老班底曹参相比,显然是曹参更让人放心,毕竟丞相权倾天下。最重要的一点是,吕后信任曹参,却信不过陈平。
二是镇得住。天下初定,有一大帮骄兵悍将,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一定要镇得住,如镇不住,国家的一切政策方针就难以实施下去。曹参,功勋卓著,攻武关、峣关,平定三秦,协助韩信破赵国,平定齐国、燕国,一路下来,战功赫赫。
汉朝建立之后,分封天下,曹参功勋仅次萧何一人,排在第二位,其他将领无人可比。曹参任丞相,没有人敢不服,镇抚天下百官自然没有问题。陈平,跟随刘邦后,常出奇谋,贡献也很大,但毕竟不是攻城掠地之功,与曹参相比还是差距明显。
三是能协调。丞相有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各方面关系,保持帝国正常运转。曹参为人忠厚,有长者之风,人缘很好,又是刘邦打天下的老班底,与方方面面的人员都很熟悉,而且还很有威望,协调工作很方便。
陈平,却因半道加入刘邦集团,威信不足,众将也多有不服。更重要的是,陈平从一开始人品方面就有污点,社会上一直在传他“盗嫂受金”,刘邦的一帮老将,很多人在内心深入并不真正信服他。所以,在当时来讲,陈平为相,协调一定是个大难题。
四是能守成。汉朝初立,国家刚刚经历过暴秦和多年的战乱动荡,民生困苦之极,需要恢复生产、休养生息,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曹参是武将出身,敦厚老实,正如刘邦评价周勃一样,是厚重少文,忠实可靠,没有多少智谋和花花肠子,让曹参接替丞相之位,一定会按照刘邦和萧何制定的既有政策治理国家,实行无为而治的国策,不会轻易更改。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曹参在齐国任国相九年,信奉黄老的学术,推崇黄老清静无为的治理策略,成绩斐然,在齐国人称贤相。因此,曹参是最合适的丞相人选。
陈平是智谋之士,如继任丞相,未必会坚定不移地执行原有的方针政策,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从以上四个方面看,萧何只能首先推荐曹参为相,而不会是陈平,而且事实也证明萧何的预见是非常正确的,这才有了后来的“萧规曹随”的成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