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是汉景帝初期被杀,窦婴则是汉武帝初期被杀晁错是怎么死的。这两个人都是被冤杀的,都与景帝武帝朝错综复杂的矛盾相关。

针对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权力地盘太大影响到中央集权晁错是怎么死的,晁错提出削藩建议,被景帝采纳。吴王等七个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景帝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见叛军势大,非常害怕。袁盎与晁错素来不和,趁机向景帝建议诛晁错,让叛军没有借口,汉景帝于是杀害了晁错,但叛军并未退去。最终仍用军事手段平定叛乱。

窦婴被杀晁错是怎么死的,是因为他与田蚡矛盾激化,而他们代表太皇太后及皇太后背后的外戚势力。由于太皇太后窦氏已去世,武帝初期田蚡势力超过了窦婴,田蚡想彻底击垮窦婴,借窦婴的心腹灌夫的事情发难。窦婴拿出景帝遗诏,被人鉴定是假的。窦婴因假传遗诏被杀。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来了解一下“汉景帝刘启杀晁错”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晁错是怎么死的: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的“智囊包”;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为内史,丞相申屠嘉患病去世后,后迁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在国家经济和对外民族的问题上,晁错的一些措施和思想还是很靠谱的,比如“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移民实边”积极备战匈奴的措施也收到很好的效益。然而在政治上,晁错主张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曾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在汉景帝下达削藩命令之前,晁错因为削藩态度坚决,期间与很多周围大臣的关系很不融洽,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怨仇。

汉景帝下令削藩后,间接性地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后来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满,为他人留下了口实。

诛杀晁错其一能够稳住反叛的诸侯,团结朝中晁错外的大臣,其二"牺牲"晁错,吴楚联军就失去了反叛的旗号,可以说是一石二鸟。在权衡利弊之下,汉景帝只能走“丢驹保帅”这一步棋。于是准了诛杀晁错的奏折。然而,晁错被腰斩东市后,诸侯们却没有收手。这样就给与了汉景帝出师有名的机会了,后来派出周亚夫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晁错为了削藩而死于削藩,削藩其实是汉景帝必须走的一步棋,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晁错的死,表面上是景帝“丢驹保帅”,实则汉景帝顺水推舟,让晁错死得其所罢了!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诤臣和改革家的结局似乎都不算好?晁错是西汉时期的改革家,为改变国内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威胁而力推削藩,引发了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的叛乱,晁错以被腰斩而终。而周亚夫则是平定七国之乱的指挥者,因平叛有功官拜丞相,他敢于犯颜直荐算是诤臣,他的结局也很惨,是绝食自杀而死。

晁错是怎么死的: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晁错是怎么死的: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晁错是怎么死的: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晁错是怎么死的: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晁错激进的削藩政策是他死亡的主要原因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先后分封一批了同姓王,其中有刘邦的堂兄荆王刘贾、刘邦的兄长代王刘喜、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以及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恢、代王刘恒、燕王刘建等,希望能依靠刘氏子弟作为汉室江山的藩屏。

在刘邦去世后代王刘恒即位为汉文帝。不久,先后发生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举兵判乱事件,梁王太傅贾谊认为随着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国家虽然暂时安定,但是隐患重重,等到诸候更加强大了,即使尧舜也治理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具体是让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割父亲的封地,这样一来虽然诸侯王越来越多,但每个诸侯国地盘越来越小,就无法合力与中央进行对抗了。同样是削藩,贾谊的对策相对曲缓,诸候虽然明知是削藩,但也并不是那么让人难以接受。

到了西汉景帝时期,中央与诸侯的矛盾愈加突出,吴王刘濞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并招纳工商和“任侠奸人”,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早有反意,晁错认为: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所以不如利用诸侯王犯法,趁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国,汉景帝深以为然,信之不疑,可以说晁错的削藩政治主张是没有问题的,符合皇权的统治要求,但相比贾谊的削藩其主张过于激进,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削藩,被削地诸侯王一肚子意见,未削地的诸侯王也惶惶不安。最终在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下诏削吴国的会稽、豫章二郡时,吴王刘濞暗中勾结楚王刘戊、赵王刘遂、齐王刘将闾、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济北王刘志、淮南王刘安、庐江王刘赐、衡山王刘勃等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形成七国之乱。

晁错身为帝师,就算是引发七国之乱也不一定会要了晁错的命,真正的原因是晁错在这场削藩运动中工于谋国,不善谋身,他推行削藩固然可以巩固皇权,但同时也触犯了众多权贵的利益,朝中大臣和王公贵族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致于七国之乱发生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要求诛晁错,加上七国挟重兵而来的判乱,边境匈奴单于与吴王刘濞相互勾结犯边,汉景帝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压倒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袁盎以诛晁错来确保吴王刘濞退兵的建议,汉景帝万般无奈之下,腰斩晁错,以慰朝臣和天下诸候的心,当然,此举并没有起到退兵之效反助长了七国叛军的气焰,晁错的死和汉文帝时期贾谊的郁郁而终成为文景时期两大政治冤案。

周亚夫得罪人而不自知,性格刚直,不知变通成为他的取死之道七国之乱发生后,汉景帝将调兵虎符交给了周亚夫,相当于将全国军队的指挥权交予周亚夫全权处理,而周亚夫也不负名将之名,带领十多万人战胜了拥兵50多万的判军,在这场地方对中央发动的战争中,中央取得了巨大胜利,极大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周亚夫凭平叛之功官拜丞相,位高权重,但周亚夫是一个标准的军人,统领军队自然是一位优秀的将领,让他改任丞相明是升职重用,实是景帝收拢军权,周亚夫性格刚直,自然对丞相的职责是有些搞不懂的,政治上见识浅薄,得罪人而不自知,如果得罪一般大臣自然也无所谓,但他得罪的是皇上和皇太后。

首先是在废太子一事上,景帝心意已决,执意废太子,但遭到周亚夫极力反对,为此引起了景帝的疏远。窦太后想让皇帝封他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不想封,假意找周亚夫商量,果不其然,周亚夫以非刘氏家族不能封王为由又极力反对,得罪了窦太后,导致周亚夫丢了丞相。

当然最主要的一点是汉景帝不希望自己驾崩之后给自己的后代的留下一个无法驾驭的人 ,因此才对周亚夫暗露杀机。他的死源于周亚夫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被判定为阴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周亚夫于在大牢中气得绝食吐血而死,可见其性格之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