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渑池之会的故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渑池之会的故事。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渑池之会的故事,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找到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这种精神及行为,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现阶段继承和发扬蔺相如文化思想其实质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蔺相如思想行为的时代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民族复兴步伐的强大动力。

错,其实渑池之会上占实惠的是秦国。

渑池之会的故事:将相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27年,昭襄王使人告诉赵惠文王。赵惠文王不敢去。蔺相如和廉颇则主张赵惠文王前往赴会。于是,赵惠文王决定前往。并让廉颇做好准备。于是,秦赵两王在渑池会面。

渑池之会的故事:将相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饮酒正酣之时,秦昭襄王突然对惠文王说:“我早就听说赵王喜欢鼓瑟,那就请赵王鼓瑟,以祝雅兴。”赵惠文王真的拍了一下瑟。秦昭襄王令史官记下,赵王为秦王鼓瑟。后来,蔺相如用计逼迫秦昭襄王击缶。并且让史官记下,秦王为赵王击缶。因为赵在边境严阵以待,秦不敢拿赵王怎么样。秦赵两王把酒言欢。

渑池之会的故事:将相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就是众人皆知的“渑池之会”的故事。表面上,赵国威风八面,能逼得秦王击缶。正因为如此,回去以后,蔺相如被拜为上卿。

渑池之会的故事:将相和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实际上,这次渑池会,赵国赢了面子输了里子,秦国赚的彭满钵满。为什么这么说呢?

渑池之会秦国的实惠之一:稳固占领的赵国领土。

我们看看渑池会之前秦国的表现。

秦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82年),秦国借口赵国不与它一起进攻齐国,向赵进攻。取得赵兹氏(今山西汾阳)等两城。次年,攻取赵的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再次年,白起取赵代(今河北蔚县)、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史记记载:十七年: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

十八年,秦拔我石城。

十九年,秦取我二城。

也就是说,在完璧归赵后到渑池之会前,秦连续三年攻赵。赵国接连败绩。渑池之会时,赵国本应该是在全力反击秦国,夺回领土的。但是赵国没有,反倒是在渑池会上与秦国把酒言欢,至于被秦国占领的土地,不用说,当然是归秦国了。

渑池之会上秦国的实惠之二:看清赵国惧怕秦国的本质

战国中后期,赵国通过胡服骑射迅速强大起来。北御匈奴,南打韩魏,东灭中山,攻击齐国。西御秦国。一时威风八面。

而在这之前,其实秦赵两国因为有共同的敌人——魏国和齐国。所以两国关系还算不错。前284年,两国共同参与五国伐齐之战。齐国衰弱后,赵国成为秦国主要对手。但是秦赵两国此前交手机会不多,特别是赵国胡服骑射后,秦赵两国交手不多。秦昭襄王对赵国的底子不清楚。

而此次渑池之会,赵惠文王表面上维护和赵国的面子。实际上暴露对秦国的胆怯。首先,在去与不去上犹豫不决。去了,秦昭襄王要求赵王鼓瑟。赵王虽然不悦,但是还是为秦王鼓瑟了。当秦王让史官记载下来的时候,赵惠文王居然不敢有所表现。反倒是蔺相如有所表现了。

通过这次渑池之会,赵国对于秦国的胆怯暴露无遗。之后,秦国敢于大胆攻击楚国,韩国,跟赵国的胆怯脱离不了关系。

秦国的实惠之三:秦国避免了两线作战。

这是秦国得到的最重要的实惠。也是秦国和赵国渑池之会的最终目的。

其实,渑池之会,发生在公元前279年,这个时候,秦国正在大举进攻楚国。秦昭襄王最为担心的,是实力强大的赵国突然进攻秦国。使得秦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之中。

渑池之会上赵王的表现,和会上的两国和好,使得秦国没有两线作战之忧。于是,秦国大举进攻楚国。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郢都,楚王逃亡至陈,苟延残喘。楚国因为半壁江山被占领而日渐衰弱。这其中,就有赵国的功劳。

在渑池之会上,赵国得到了面子,秦国表面上失去了面子。但是,秦国稳固了占领的赵国领土,探知赵国虚弱的底子,还避免了两线作战,占领了楚国的大片领土,使得国家更加强大。这个面子,秦国丢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