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吴净净

演员于震:戏里戏外践行“红旗渠精神”,于震:我们是沾了角色的光

在抗战剧和谍战剧中演过很多“英雄”的于震演员于震,最近又演了一位“英雄”,只是,这一次他是带领着村民们“战天斗地”。他们苦战10年,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以这个真实故事改编创作的电视剧《红旗渠》,刚刚在央视一套迎来收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引来了很多年轻观众震撼与共鸣,收官之际“看红旗渠破防瞬间”也登上热搜。作为戏里的灵魂人物,于震近日接受了猛犸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他与导演康宁,安悦溪、景乐、曾黎、徐光宇、马东延、李勤勤、寇振海、廖京生等主创们,戏里戏外用行动践行“红旗渠精神”的故事。

演员于震:戏里戏外践行“红旗渠精神”,于震:我们是沾了角色的光

演员于震:戏里戏外践行“红旗渠精神”,于震:我们是沾了角色的光

被人物打动“和他们比演员于震,我们拍戏这点苦不值得提”

演员于震:戏里戏外践行“红旗渠精神”,于震:我们是沾了角色的光

《红旗渠》以1959年河南省林县大旱缺水为背景演员于震,讲述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以“愚公移山”的坚韧,苦战十年,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凿洞,靠双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故事。于震饰演的县委书记林捷,原型就是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剧中,他带着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演员于震:戏里戏外践行“红旗渠精神”,于震:我们是沾了角色的光

记者:之前对红旗渠的故事了解吗?

演员于震:戏里戏外践行“红旗渠精神”,于震:我们是沾了角色的光

于震:之前我只知道红旗渠,说实话没有太多的了解,也没去过林州。接到这个戏之后做了功课,查了资料,去看了红旗渠,也和杨贵书记的后代见了面,听他们讲了很多,很震撼,也很感动。

演员于震:戏里戏外践行“红旗渠精神”,于震:我们是沾了角色的光

记者:从剧来看,故事是经过改编的,所以剧中人物与真实人物比有哪些改编?

于震:剧里林捷是敢做敢当、雷厉风行、一心为人民的一个好干部,和原型是一致的。我们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能够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有太多这样的好干部。就像剧中演的,他们当年修渠真的是一点点攒了300多万,只要家里边能拿来的全都拿来,真的是自力更生。上级来查账的人都哭了,没有一分钱对不上……剧本已经非常严谨,我们只要把剧本还原好,演的真实自然就好。当然,这不是人物传记,所以为了剧好看,编剧可能会有一些虚构的内容,但只是对原来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我们当时还跟主人公们的后代见了面,聊了很多,这对我们的创作也很有帮助,看了他们那时穿的衣服,还有很多当时的照片,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真实人物的细节,包括他别钢笔的样子等等,所以人物保留了杨贵身上真实的东西。

记者:听导演说拍摄过程条件很艰苦,都在荒山野外实景拍摄……

于震:可能我演这种戏演得比较多,我反而觉得比那些抗战剧要舒服多了。拍战争戏的时候,经常都是枪林弹雨的,所以这点所谓的苦不算什么,对于演员来说,夏天穿个棉袄,冬天穿个背心,跳个冰窟窿什么的,都是最基本的操作。就像足球运动员上场踢球一样,你得穿个球鞋,这是最基本的,没什么可炫耀的。所以,背个台词什么的,跟你演技也没关系,这是你必须要做的,受点苦受点罪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只要是正经受过表演训练的演员们,我觉得不会有“觉得苦”的问题出现,因为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只不过现在大家可能把明星和演员的概念有点混淆,演员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人,就是个职业,明星则不然,明星是需要用个人魅力来赢得观众的喜欢。当然了,无论演员还是明星都得是传递正能量,得爱党爱国爱自己。

记者:这次合作了不少年轻演员,说到职业精神,你对他们印象如何?

于震:他们都是挺好的演员,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搞特殊,都挺敬业,他们都做了演员应该做的事情,都挺合格。

记者:戏里还用了很多当地的群众演员,他们没有表演基础,和他们合作起来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

于震:我跟他们的对手戏不多,就是我一般讲话他们都要听,然后鼓掌什么,他们都是很敬业很淳朴的老乡。能看到我们林州人民现在生活已经好了,他们自己穿戏服的时候,都乐“这衣服好久都见不到了”,这已经是另外一代人了。现在即便是种地也并不是大伙想象的那种,很多都是机械化了,都骑着小电动车小摩托,平时住城里,但是该回去照顾庄稼就回去,已经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喜欢演英雄“我是沾了角色的光”

高大魁梧,一脸正气,凭借着硬朗的外形,于震演过抗战中形形色色的英雄形象,是名符其实的“英雄专业户”,这也是《红旗渠》的导演康宁强烈要求用的男一号。他觉得于震除了外型与原型杨贵相似,最主要的是于震本身是接地气的演员,能演出人物的气质。有的演员总会急于挣脱固有形象束缚,但于震并不担心雷同,“英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小我,顾大我。”每个英雄的成长历程、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人生信念是不同的,在他看来,即使角色重复也会有不一样的表演。

记者:之前演过很多主旋律以及红色题材的作品,对你个人来说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于震:我一直说编剧伟大,是他们写的故事好看,写的人物精彩,而我只不过把人物给演出来而已,我是沾了角色的光。大家并不知道于震是什么样,只是喜欢我演的那些角色。一个演员最后比拼的是修养,你身上的一些东西多多少少都会带入到角色当中去,而角色反过来也会给演员一些影响,这是肯定的。我演了这么多英雄人物,肯定会受到这些人物的影响,所以我现在是比较愿意演这些传递民族精神、有男人味、有英雄气概的角色。

记者:你喜欢演英雄?

于震:我挺愿意演的。作为一个演员,我首先自己得爱这个人物,而不是要爱自己。其实塑造这样人物的时候,一方面在感动感染我们的观众,另一方面对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记者:你不担心角色雷同被定型吗?

于震: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演什么像什么,这是演员要追求的。但是你要把每个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很好,很生动,很难很难。有没有这样的人?肯定是有,但是我没那么大的本事,我就一个很普通的演员,我把喜欢的或者我所能理解的人物演好了,就挺好的。其实演员都是有局限性的,像有一些专门演喜剧的演员,观众都很喜欢,但让他演正剧,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别扭。演员被定型是肯定的,就像传统戏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你是小生、武生,还是花脸,分得很细,都有一定的局限的,偶尔反串是可以的,但完全跨到另一个行当,很难。

当然了,如果是明星,就是看个人魅力了,他演什么大家都喜欢看,大家看的不是他演的角色,而是看他本人。而我是演员,我不是明星,拍戏时我们只是塑造人物的一块材料而已,穿什么服装怎么化妆,这都是导演、编剧、化妆和服装老师他们来定,不能只为了自己漂亮,要完全按照这个人物来定。

传承红旗渠精神“能让大家记住那段历史,就很欣慰了!”

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被称为“人工天河”,为了吃上水,林县人民靠着双手跟自然抗衡,耗时十年,81人为渠献身,最终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让漳河穿山而来。在演绎林捷的过程中,于震也重温了那段感人又震撼的历史。看到这部剧播出后受到很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讨论,被老一辈的付出与牺牲“破防”,他坦言,作为演员,能够通过这么一部剧和自己的表演,让大家知道或者重温一下父辈们的伟大创举,或者上网去查一查红旗渠的这些故事,能够记住他们,“我觉得就已经是很欣慰的一件事了”。

记者:据说在拍摄期间,你还受聘为当地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特约讲解员?

于震:对。一个演员拍一个戏,了解当时的情况和当时的历史,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拍《红旗渠》时也了解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也想给不了解的人讲一讲红旗渠当时怎么回事,也想为林州多做一些事情。

记者:拍完这部戏,最大的收获或感触是什么?

于震:会由衷感叹我们这70多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生在70年代,都能感觉到这几十年的变化之迅速。所以有时候会想,如果大家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现在的生活,可能生活中的烦恼或者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就会减少。我们经常看到因为一点小事夫妻打架了或者离婚了,你说当年抗战时期,能够在一起,能够踏踏实实有一个正常约会,能够见一面,能够正常生活,有一个最基本的生存下去的权利就已经很难了。还有像《红旗渠》里,缺水到那个程度,所以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节约用水用电,我到现在也是,家里洗手打肥皂的时候,一定要把水龙头关上,不用的灯一定要关上。可能现在年轻人觉得还用关水吗?我们缺水吗?这不是缺水不缺水,它是一种节约的精神和意识,这也是我们希望传递的一种精神。

记者:演父辈故事的时候,会想到父辈对自己的教育吗?哪些是你会继承并传给下一代的?

于震:父辈对我们的教育很多是潜移默化的。我也有孩子,我对他们的教育也是把我身上的一些东西用耳濡目染的方式传给他们,更多是言传身教,比如说每天吃完饭以后去刷碗,会带他一块来刷。我不太赞成说‘去学习,家里边的事什么都不用你管’,大的9岁了,除了刷碗,平时会让他会搓一些自己的小袜子什么的,因为我爸和我妈是这么教育我的,我觉得并不是学习好就是唯一的,自理能力也很重要,他妈妈就比较愿意带他们做一做蛋糕,包饺子什么的。我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还要长见识。不是有句话嘛,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记者:作为主创,你觉得《红旗渠》精神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于震:不敢说别的,我想这部剧播完了以后,应该会有人愿意到林州去看一看。那是一个很美的风景旅游区,我当时就带着孩子去看过,他们都很高兴,觉得很美。到了林州以后,会听当地的讲解员讲解当年的情况,会更加真实更加详细。我觉得会有一部分爱学习的年轻人会去查当年的资料,这也是一个宣传作用。你要说从此以后大家就开始都节约用水了,我觉得可能很难,但至少可以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传递出去,让大家感受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珍惜前辈奋斗来的成果,那就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