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黄梅戏的特点。毋庸置疑,老一辈应该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大师,新一代应该是韩再芬,韩老师。
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黄梅戏的特点,其唱腔优美,委婉动听。在黄梅戏《天仙配》中,与王少舫老师一起演唱的《对花》,唱腔委婉动人,嗓声圆润甜美,表演激情四射,仿佛把观众带入仙境。表演力和感染力,太强,太强!
在我们很小很小时候,社会上曾有这样一段传言,说严凤英大师去世后,在对她的遗体解剖时,发现她的声带与普通人不一样,发音功能高于普通人,不知是真是假黄梅戏的特点。但有一点可以证明,严凤英大师不是普通的人,她的优美唱腔永远回荡在黄梅戏爱好者的心中。
安庆有个韩再芬艺术剧院,韩再芬老师就是该剧院领军人物,黄梅戏戏迷们比较喜欢韩再芬的演唱和表演。其扮相俏丽,噪音圆润,表演细腻,演唱韵味纯厚、清亮悦耳,所演唱的黄梅戏深受广大爱好者们的欢迎。
注: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邀请,
我先说越剧它是浙江的地方剧种,善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之气,越剧的舞台艺术在注重内容美的同时,更加重形式的美感,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真是美不胜收,著名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了色彩各异的剧目,老艺术家徐玉兰与王文娟联袂演出的《红楼梦》《追鱼》拍成戏曲电影,经久不衰,尹派传人赵志刚的《沙漠王子》范瑞娟与傅全香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家喻户晓。
黄梅戏故乡是安徽,用的也是安徽的语言,黄梅戏清爽易懂,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老艺术家严凤英的《牛郎织女》《天仙配》脍炙人口,之后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演员,马兰黄新德的《龙女情》韩再芬的《孟丽君》等都是让人称赞不绝,
要不越剧与黄梅戏作比较,本人更青睐于黄梅戏,它来于民间,雅俗共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越剧来于南方,语言的差异,剧中的念白与剧情有些观众看不懂,有就对它失去了兴趣。知道的有限不对之处见谅。
安徽黄梅戏是全国五大优秀剧种之一,因为其起源地有争议,这里就不提起源地是哪里了。
黄梅戏的形成时间大约是乾隆、嘉庆年间,这时候的黄梅戏还是民间小戏,一般在农村舞台上演出。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黄梅戏的民间演艺团体开始到安庆进驻,同时也对传统唱腔进行了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还大胆地取消了帮腔,开始用胡琴伴奏。
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建立期间,黄梅戏在安庆日益成熟,建立了完整腔调和体系,而且开始流传向全国。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文艺工作者进入黄梅戏界,他们与老艺人相互学习,亲密合作。
以《天仙配》、《女驸马》等剧目为代表,使黄梅戏的舞台艺术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批好戏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黄梅戏流行期间,全国基本上家家户户,甚至小孩子都能来两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等经典唱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对振兴地方戏的影响极大,正是黄梅戏的流行度,才让众多年轻人开始了解戏曲文化,进而发掘自己家乡戏的潜力。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台湾特别流行黄梅调电影,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年间,港台地区拍了一百多部黄梅调电影。
黄梅调电影,又经过港台电影的传播,流行到了东南亚华语地区。
在当时,只要是古装文艺叙事作品,很少不用黄梅调来推进情节的,即便在后来,港台功夫武打影片全面兴盛之后,黄梅调的余温也仍然持续至80年代初。
最经典的是92年,台湾导演为了纪念黄梅调电影,拍了著名的《新白娘子传奇》,这也是近三十年来,黄梅调系列作品的巅峰之作。
最后说明一点,黄梅戏的成功及其影响力巨大,与表演黄梅戏的大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记住严凤英、韩再芬、王少舫、马兰、黄新德、吴亚玲、蒋建国、黄宗毅、杨俊、吴琼等等,这些大师的名字!
发布评论